最近,“把科研人员从报表审批中解放出来”成为上海各界科技人才热议的新话题。10月19日,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项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2%左右,还首次透露出制订“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打算。“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以5年为一个资助周期,赋予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减少各类申报所占据的时间精力。即便尚未看到这项计划的全貌,这一消息仍令上海各界科技人才振奋不已。“拿出这些硬核的东西,才能真正留人、用人。”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朱亦鸣说,他曾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及地方项目20余项。在三大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超全国总数25%在上海,像朱亦鸣这样潜心学术的科学家不在少数。来自上海市科委的数据显示,上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连续19年保持10%以上,2019年、2020年的一等奖占全国20%以上。近年来上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超过全国总数的25%。这些重要基础科研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令科学家感到舒适的“软环境”。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在植物菌根共生领域有着扎实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曾在2017年、2020年以及今年在《自然》《细胞》等杂志上呈现。2013年,王二涛博士学成回国,组建了自己的研究组,终于有条件验证当年在国外不被同行认可和回应的猜想,“中国科研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经费启动、团队配备都很快”。2017年,他曾经的学术猜想变为科学实践,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像王二涛这样的青年科学家,正越来越被上海关注,上海努力为他们解决学术研究以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詹其文,此前多次参加由庄松林院士主持召开的光学东方论坛,之后决定回国与上理工团队一起干事业。“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光学实验平台、6000平方米的超净光学实验室。”这种优渥的实验条件令詹其文羡慕不已。今年2月,他在上理工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登上了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除了实验室,上理工还关注青年科学家的生活。这所学校承租了市场化人才公寓近300套,没有“职称”“级别”门槛,新入职教师均可申请;以单位整体承租形式租住100余套上海市公租房,用于青年教职工的临时过渡性住房;实施青年教师首聘底薪制,分类别给予相应的购租房补贴和安置费。
上海“硬核”举措引人留人用人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