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西服等服装加工生产已有近百年历史。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三十多年来,大连服装产业加工出口为基础,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以此为基础,大连服博会也成为了大连服装连通世界的桥梁。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急剧变化形成的产业格局变化,大连服装产业也在积极寻找出路,探寻升级转型之法。
大连服装纺织行业去年总产值减三成
如同中国的加工贸易正在受到的挑战一样,近年来,随着大连乃至全国的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大连服装产业也正在遭遇全国性的行业困境。大量国际贸易订单向东南亚转移、出口国贸易量下降以及汇率变化带来的利润缩减,这些都在不断侵蚀着大连服装产业的加工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状态。而在国内市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也在让一部分企业感到行业寒冬的来临。
数据显示,大连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225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服装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普兰店、甘井子、金州新区及瓦房店等几个聚集区中,并形成了几大产业集群,这几个区规模以上服装企业数占全市的75%。有大杨集团、瑞光集团、桑扶兰、大森服装、东立工艺纺织品等20余户产值超亿元重点企业。截至2015年,服装纺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其中服装行业完成149亿元,同比下降33.4%;纺织业完成64.6亿元,同比下降29.4%。实现销售收入195亿元,同比下降33.3%;工业增加值48亿元,同比下降6.7%;出口交货值83亿元,同比下降19.5%;完成服装产量6000余万件,同比下降20%,全年纱产量1.5万吨,无纺布3万吨。
大连服装产业升级转型进行时
但面对这样的行业整体困境,大连服装企业并没有等待和犹疑。他们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不单靠规模取胜,不纯以效益论功,而是从发掘服装设计能力和抓营销网络建设入手,优化和配置加工、贸易和品牌三大板块资源,实现由贴牌加工的低端竞争向自有品牌发展战略的蜕变。
过去的一年,大杨集团虽然整体服装加工量有所下滑,但董事长李桂莲却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大杨集团的利润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纳税同比增长20%。依托创立单量单裁高级男装生产经营模式,大杨集团不仅实现了自身业务在欧洲和北美的扩展,已在美国设立分公司,全球开设合作店面近千家。同时,今年上半年,他们还与加拿大INDOCHINO正式签约,共同开发北美、欧洲的互联网西装单裁定制市场,并逐步向澳洲延伸。合作仅仅半年,目前来自INDOCHINO的定制订单每月已经超过1万单以上,“到2020年,将达到每年100万单。”李桂莲表示。2016年3月,大杨集团的国内定制业务正式开始,主要面对服装品牌和定制店,着力打造一条国内男装定制的供应链。
大连古风紫裳时装有限公司的厂房里,一件件做工精美、设计精良、有浓郁“中国风”的旗袍女装让人流连。企业总经理王智健介绍,企业2005年成立,2008年开始把民族元素融入品牌,而从2012年开始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