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超百名包括博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进驻园区博士工作室;利用佛科院400多名在职博士支持园区建设与运营;吸引N个带项目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入驻园区并建立成果转化平台……11月17日,佛山博士创新梦工场(以下简称“梦工场”)在禅城区南庄绿岛湖都市产业区开园,一幅幅宏伟蓝图在这个岭南水乡徐徐展开,而首批签约进驻的16个博士团队共60余名博士、近百名硕士,让这些蓝图变得鲜活。
高端人才的集聚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也在改变着禅城的人才结构。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第一次外来技术人才的“孔雀东南飞”,为禅城随后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奠定基础,“孔雀经济”成为一个时代最重要的烙印。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演进,禅城完善的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务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加,正如近年来越来越多鹭鸟不断飞向绿岛湖。
鹭鸟被认为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类指示动物,越来越多的鹭鸟集聚,意味着绿岛湖片区的自然生态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随着鹭鸟而来的,是大量在各行业或环节创新方面发展迅速的企业、项目和行业领军人物。新一轮的“鹭鸟经济”正在持续积淀能量。
三十年“人才大迁徙”
11月26日,第四届“政校行园企”就业创业交流博览会的现场,景德镇陶瓷大学创业学院党总支部副书记艾军一走进会场,现场多家佛山陶瓷企业的负责人和HR们,就热情地涌上来打招呼。“来佛山的亲切感就是这样,在这里,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云集,有时候迫不得已,不得不‘悄悄来’。”艾军笑言。
在佛山陶瓷圈子里,流传着一个段子,“随便丢出去个瓦片,都能砸中一个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毕业生”。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杨英才,就是在1993年来到佛山发展的。当年,杨英才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毕业,他的南下打上了上世纪90年代佛山陶瓷行业人才大军的烙印。
今天向记者讲述当年的南下故事,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校的老师、教授们纷纷选择把研究所、实验室设立在佛山,一批又一批的师兄师姐则把佛山当作首选就业地,“我们这些在校学生对佛山心向往之,还没毕业,就在想佛山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大?我有机会到佛山吗?”
正是杨英才和师兄师姐们这批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专业人才“孔雀东南飞”,为佛山陶瓷产业辉煌发展的20余年奠定了基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迎来一轮波澜壮阔的发展热潮,当时的石湾、南庄人率先嗅到陶瓷行业的发展机遇,只要有钱,就首先选择买回来窑炉、压机等一整套国外设备。
“还记得那个时候,真的是买进一台设备就像是买进了一台印钞机。我们见证了‘卷起裤脚上田’的农民,推起了那股前所未有的创业浪潮。”杨英才说,来自海外的机械化设备快速上马,点燃了佛山民间发展建筑陶瓷行业的热情,佛山建筑陶瓷很快“全球三分天下有其一”,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外来人才大军发挥了重要的支撑甚至是引领作用。
除了陶瓷行业,纺织、电子作为佛山传统三大支柱产业代表,也是佛山产业人才的重要摇篮。以张槎针织产业为例,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包括佛山一针、二针、三针以及张槎的槎针等一批大型国有纺织企业聚集了大量纺织工业人才,为张槎针织随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
回顾禅城的人才迁入史,上世纪90年代无疑是一个顶峰,禅城的常住人口从1991年的51.68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88.21万人,净增近37万人。
进入21世纪,随着地区发展差距的缩小,禅城的人口迁入速度有所放缓,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88.21万人增长至2015年的111.43万人,净增约23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流入的渠道也趋于多元化,高端人才的比重逐步增长,成为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城区产业二度跃迁
外来人口的流入对于禅城的经济腾飞发挥着重要作用。观察禅城的产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每一轮产业大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大批外来人才的参与和引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提速,国内商品经济也加速繁荣。面对旺需的市场需求,原来在国有企业任职的一批技术骨干率先嗅到了发展机遇,纷纷参与到这轮市场大发展中来。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