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坚守实体经济促进建设制造强省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12-19

  江苏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八成以上。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道出了坚守实体经济的必要性,提供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遵循。江苏经济界企业界人士表示,要落实好总书记要求,坚守实体经济,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守发展定力,谨防“脱实向虚”

  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盐城设立中韩(盐城)产业园的消息传来,让盐城人备感振奋。

  “盐城作为江苏土地面积最大、人口第二的大市,要实现从‘量大’迈向‘质强’,就必须坚守实体经济这块基石。”盐城市委书记王荣平表示,将坚持产业强市第一定位不动摇,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启动实施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总投资百亿元东山精密、总投资百亿元中国电子盐城信息港、印尼最大财团金光集团循环科技园和绿色新材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创新引领的产业发展路径。同时,坚持沿海开放发展第一战略不动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抓住近期获批中韩产业园的重大机遇,为实体经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定力来自理性。为什么不能走“脱实向虚”之路?知名经济学家、长江产经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现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能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主要发展以科技、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做法,而要汲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教训,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高度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平衡,坚决避免产业空心化和泡沫化。

  “制造业绝不能空心化,这是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一条底线。”刘志彪认为,当前,要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防止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过度自我循环与膨胀,以致侵蚀损害实体经济的产业基础。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发展的底气更足。华利达在多年发展过程中,遭遇过困境也受到过诱惑,但我们沉得住气,坚守实业发展不动摇。事实证明,我们的坚守是对的。”正在越南工厂出差的华利达集团董事长张文昌透过微信向记者介绍,创业近30年,华利达一直在实体经济领域精雕细琢,目前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具规模的服装出口企业,汽车安全气囊产量跻身全国前三甲。

  坚持“质量并举”,增创江苏制造新优势

  曾几何时,产量多少、规模大小,在实体经济比拼的舞台上,主导着话语权。薄利多销,刺激着昔日传统产业链的中低端竞争。正因如此,造不出质量上乘的电饭煲、圆珠笔头和马桶盖,竟成为“中国制造”的“软肋”。

  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从产品到品牌,江苏制造如何实现华彩蝶变?

  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认为,首先要摒弃过去“重量轻质”的实体经济发展理念,让“质量并举”的思路深植人心,以此助力江苏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

  同是企业“掌门人”的徐鸿毅,这几天反复研习总书记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身为上汽大通无锡分公司总经理的他,对以质量变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感触颇深。2017年,国内商用车市场增长“遇冷”,然而顶着这样的大环境,上汽大通仍逆势增长了60%。“要获得用户的长期认可,关键在于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过硬的质量,绝不能脱实向虚,要始终保持定力,擦亮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品牌。”徐鸿毅直言。

  从追求数量到注重品质,再到真正成为制造业强省,决非一日之功。可喜的是,推进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质量并重”的思路,正在江苏落地生根,引导着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反复琢磨总书记考察期间的重要讲话,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旭东深感责任在肩。他说,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领头羊,苏州工业园区正加快打造产业高地,做大做强园区“2+3”特色产业体系:推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制造工厂向企业总部转型、加工贸易向内外贸一体化转型;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地标,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未来主导产业,主攻最具带动力、竞争力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带动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江苏经济的主体是实体经济,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要推动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加劲发力,构筑江苏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