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东莞已然成为紫光集团、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巨头青睐的热点城市。企业巨头的入驻可谓是推动东莞产业链高端环节的重要一环。但众所周知,小到手机壳,大到智能芯片等精密的制造零件若要投入生产制造,必然都离不开模具这一行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中枢,东莞形成了以长安、横沥两个专业镇为龙头的模具产业,覆盖机械、金属制造等5万多家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模具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迎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同时,东莞的模具行业如何才能成为智能制造的动力引擎?东莞的模具行业如何从传统的模式寻求创新?……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成为东莞模具业所面临的挑战。而一家名为隆凯的模具企业,大胆突破性的创新,破解难题,将要打造一个东莞智能制造的全生态链。
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突破“软件”系统壁垒
走进长安隆凯的智能制造展示区,一批批大型精密仪器静立在各自的区域内,这些是来自华数机器人的自动化器械。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隆凯的模具生产链从硬件设备到软件设备均采用国产,其中软件系统为隆凯自主研发。
据介绍,一个模具的诞生需要经历十多道供需,包括打字码、钻孔、工芽、切割、反复加工,检测、组装等。与传统的模具生产相比,在切割这一环,隆凯的现代模具制造将模具的加工材料由石墨替换成铜料,从而解决了石墨无法打磨模具的菱角部位、加工速度慢等问题。另外,隆凯引入了ED M火花机,其配置了一个机械手,可对铜料进行抓取,从而代替人工。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传统模式上,一台ED M火花机的操作需要有四个人监控。但是现在,一个人就可以操控观察四台ED M火花机,可以减少相应的人工成本。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机械手为华数生产,但是机械手的软件操作系统则是隆凯自主设计研发。
“实现月产值1000万,传统模具厂需要配备近500人,但是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后,模具厂只需要配备200人。”隆凯集团董事之一的董坤介绍,“总体而言,实现智能化制造可使得传统的金字塔形组成模式变成倒金字塔,市场、技术研发人员的比例会增加,一线的工人会相应减少。”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谈到,中国的制造企业虽然实现了机器化设备生产,但是在核心元器件、自动化设备、智能制造系统,不少制造企业还是依赖于国外的技术。中国的工业要实现3.0与4.0的并存,迎合多变快速的生产需求,从智能生产线到智能化生产工厂,将需求转化为机器语言,形成系统化生产是一个急需破解的环节。
基于这一点,隆凯集团已经实现了工业3.0的制造模式,机器能够替代人类作业,在接管“体力劳动”的同时还接管了“脑力劳动”。董坤介绍,“智能制造的难点是‘脑力劳动’。不少企业有关自动化的机器语言还是依赖于国外供应商。但是隆凯自住研发了核心的生产管理软件,可以将市场需求转化为源代码,打破模具各个生产环节的沟通‘壁垒’,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紧密结合。这种自动化应用在国内的模具行业中还属于领先地位。”
打造全智能生态链 破解“工业之母”发展危机
一直以来,模具行业素有工业之母之称。通俗而言,生活中所使用的手机、电脑、传真机、汽车等都需要模具才能制造。如一个汽车,其个各式各样的模具就需要2万多个模具,且不可替代。而依靠着东莞制造业的丰厚基础,东莞模具行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董坤介绍,对比深圳、广州,东莞的制造业产业形态丰富,形成了产业聚合的优势,为模具行业提供了需求的土壤。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环境和智能制造的产业升级,模具行业也面临着人力成本增加、利润率下滑、竞争环境恶化等问题。
由此,传统的模具行业却迎来了艰难的挑战,而隆凯就是其中一家差点濒临“关门”的企业。风云变化的环境倒逼了隆凯的升级转型。刘守春介绍道,“模具业的痛点集中在品质、效率、成本,传统的方法已经少有成效。在此基础上,隆凯进行了转型升级战略,实现智能系统装备的国产化、创新型商业模式的转变,同时着手于培养一大批研究性及应用型的人才,以配套模具智能制造的产业化。”
由此,隆凯集团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着力于打造全生态智能产业链。首先,隆凯将通过对模具智能制造七大板块的研究及应用,使模具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趋于成熟,初步释放出模具智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其次,基于成熟的技术及应用,在模具产业集中的区域进行智能制造平台的复制,数量在20个以上,每个平台不低于20条标准线体,打造模具智能制造的产能海;再者,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强大产能号召力及品牌影响能力,立足于数据端口及物联网,事项对全部模具产业数控设备的链接,实现“共享设备”。
刘守春介绍,这会让制造变得更简单,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制造业产能分散,投资巨大,运行高成本的状态。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