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物流“信息割据”侵蚀长江上游经济活力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1-04

  记者日前在长江上游调研发现,该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明显差距。既有的信息化平台各自为政,跨行政区域、跨运输工具之间条块分割突出,彼此之间缺乏信息互动。

  这种在万物互联时代依然顽固存在的信息割据,正在侵蚀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活力。

  专家表示,在发达国家,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8%至9%,我国则为15%左右,长江上游地区甚至达到18%左右。每下降一个百分比,意味着节省数千亿元的成本。

  “板结现象”顽固存在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力度加大,长江上游地区的基础设施等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信息化建设软实力仍存短板,跨行政区域、跨运输工具之间信息“板结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益。

  依托信息化、在全国各地打造了90多个公路物流港的传化物流集团,目前为200多个城市提供服务。“通俗地说,我们就是货车行业的‘滴滴’,核心是通过智能系统解决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货物运输需求对接问题,主要服务对象是工业企业。”熊麟文告诉记者。

  据熊麟文介绍,以西南地区某从事钢索生产销售的国企为例,之前该企业的产品在20多个省份销售,在每个省份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仓储基地,物流实行分包配送。“我们介入后,承担了其从出厂到仓储再到配送的全链条业务,帮助其省外库存从六亿元降至两亿元,为这家企业极大节省了资金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

  记者在该集团采访了解到,该集团在重庆建设的物流港于2017年9月才开始投入使用,当前所孵化的物流企业、服务的生产企业仍有待进一步扩大。

  与公路物流相比,长江上游水路、铁路、航空物流信息化启动较早,信息化程度较高。《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于2010年8月成立的重庆市航运交易所看到,该交易所利用网站集中发布港口信息、集装箱班轮和三峡邮轮船期公告,发布船舶舱位及运力等信息,为生产企业、航运企业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然而,这些平台之间却存在信息“板结现象”,彼此之间的信息很难实现流动,给多式联运的衔接制造了壁垒。

  “公路是物流的神经末梢,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较为紧密,也是多式联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曾尝试与其他运输方式信息对接,但发现很难做到,每个平台都将信息看作重要的资源,不愿意与他人共享。”重庆公运集团董事长王静表示。重庆公运集团近年来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由其开发的西部农产品(7.690, -0.02, -0.26%)电商平台,每年销售额上亿元,辐射周边100公里半径。

  除了跨运输工具之间信息难以共享,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信息板结”更为突出,甚至交通管理部门之间也将掌握的信息“视若珍宝”,不愿与其他省市共享。信息难以“跨界”,导致长江上游的物流形态脱节现象严重,无法形成全程物流。

  专家表示,与长江上游地区相比,新加坡港的信息化物流值得借鉴。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贸易港,在港区很难看到堆场,该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前对物流组织进行了科学调配,货物几乎不用进堆场,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