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文化产业适应经济新常态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09-29

  第十届合肥文博会上,各类文化与游客邂逅、与市场碰撞;敏锐的文化企业寻到商机;最新的科创成果在此展示、新的文化业态孕育萌芽……

  尽管第十届合肥文博会已精彩落幕,但主办方的良苦用心、组委会的细致贴心、文博会的创新创意,如余音绕梁,仍在各地游客和参展商的心中久久回响……

  外地宾客 为合肥科创能力喝彩

  从2011年起,大学刚毕业的孙莹就开始为合肥文博会服务,今年她已是一位准妈妈。“我在变,合肥文博会也在变,她变得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国际化。”孙莹说,“这种变化值得点赞,但在其背后、来自这座城市的创新能力,更值得我们去喝彩。”

  为文博会喝彩的不仅是合肥人,北京、上海、海口、杭州、济南等地的宾客也赶来观摩。包河展区给杭州学院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他们了解到环巢湖广播电视综合实验网建成后还能为广播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智慧城市的接入打造新路径时,不禁为合肥的创新能力点赞叫好。

  今年,六安、滁州、淮南、桐城等合肥都市圈兄弟城市带着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参展,大获好评。据组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省内有些兄弟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观摩时羡慕地直呼:“明年能不能也带我们参加,我们也把特色文化产品带过来展示!”

  用足创意 文物抖落历史尘埃

  为拉近博物馆与公众距离,本届合肥文博会首设文博文创展区。游客惊喜地发现,创意让文物焕发出新神采。

  “这是我院首次向安徽父老乡亲汇报文创历程与成果。”安徽省博物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叶新琼笑着说,“六大系列文创产品皆是依托我院藏品、展览设计制作出来的。”

  潘玉良系列最受游客追捧。“作为二十世纪的著名女画家,她把胭脂化作油彩重新涂抹自己的生命,我们要把蕴藏在其中的正能量传递给大众,所以特别带来了这一系列的文创产品,让大家通过精美又实用的文创产品走进潘玉良的世界。”

  展区内,潘玉良画作化身为一袭旗袍、一盏瓷杯、一把雨伞,甚至是可以吃的饼干,让游客爱不释手。“这些都是打样品,我们充分利用文博会的人气做一次市场调研。游客问得多的产品,工作人员会记下来,叫好又叫座的才进行批量生产,由此实现文创的良性循环。”叶新琼说道。

  “一带一路” 成了“撤不掉的展区”

  15个国家、45个文化机构带来的1000余种文化旅游精品成为合肥文博会展现曼妙异国风情的风景。这一体现合肥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展区,成为游客追逐的一大热点。

  闭幕当天,合肥文博会主展馆因为一带一路国际展区成了撤不掉的展区。原来,主展馆定于当天中午12点闭馆,可不断涌入的游客,让主展馆的各扇大门无法顺利关闭,闭馆时间一推再推。

  这让组委会工作人员既头疼又欣慰。“担心的是各展位在撤展,游客安全有隐患;欣喜的是,这体现出游客对展区高度的肯定。”为了满足游客购买需求,组委会临时动议将离此展区最近的西3门作为游客通道,其他门用于撤展。“惠民乐民是文博会一贯坚守的宗旨,只要市民能买到好东西,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我们麻烦一些没关系。”组委会工作人员黄娟说。

  直到当天下午4点30分,当最后一批游客心满意足地离开,西3门才正式关闭。

  勇于突破 为未来争取发展空间

  今年,合肥文博会迎来十周岁生日,合肥利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硕成果将她装点一新。知名学者也为她云集,为我市乃至安徽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最新理念。

  9月22日至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荣庭发了四条微信,其中三条都和在文博会上成立的安徽数字创意产业联盟有关。这是全国首个数字创意产业联盟。“联盟将更好地协助政府、企业和高校了解数字创意产业的现状,并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促进安徽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周荣庭说道。

  该联盟在全国的率先成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市文化产业适应经济新常态,为城市争取未来发展空间的智慧。在本届文博会上,合肥的科创企业也展现出这种先人一步的智慧,比如合肥金诺,该公司打造的国内首个儿童探索体验式育乐平台——“四季童耕”儿童体验探索馆即将于年底落户滨湖。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