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抢占科技创新发展高地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2-11

  云计算服务、云计算平台是当今时髦的词汇,城市管理视频化、生活服务虚拟化是当下的新领域。研发一个“中国造”软件操作系统,涵盖云计算服务等技术应用有机融合,是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心松和他的团队正在做的事。他们把个人的创业项目根植在具有浓厚创业氛围的成华区。

  众所周知,“斯坦福+硅谷”模式是最早最成功的创新集群形式。当成都与电子科技大学共筑“一校一带”计划,围绕电子科技大学周边区域的成华区自然成了创新创业的又一地标。

  把新经济企业圈在一起发展,让充满创新激情的年轻人在一起交流,思维、行业的碰撞,是新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成华区正在聚集人才、政策、企业、资金等一系列资源,创造一个培育新经济的土壤和氛围。

  创新载体培育科技信息源动力

  自2000年起,刘心松和他的团队启动了数字有机体操作系统、数字有机体系统等研发工作。去年底,刘心松团队宣布,研发出虚电路服务元网络,其原型产品不日将投入测试。

  从去年开始,他们又与相关科研机构在政府和社区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利用数字有机体技术构建智慧视频云平台,实现视联网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行为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推进街区视频全覆盖、管理治理和服务视频化,助力成华区智慧社区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杨仕清还在成华区设立了“成职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华工作室”,从事3D智能打印技术与新材料配套研发;四川新锐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发中心邱元杰、邹勤博士团队与政府应用体系的设计,社区治理信息化计算模型和算法……这么多高层次人才团队之所以选择在成华区孵化、成长,为成华发展新经济注入源动力,一方面是看重这里的人才资源,“公司旁边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另一方面是看重成华区的新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与这些创新载体配套的,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以及“五院三司”等高校、科研单位,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氛围和人才供给;还有成华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奖励政策、配套资金,给了他们许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统计显示,2017年,成华区依托“3+2+N”创新载体资源,投入运营了中关村领创空间成都创新中心、航天通信技术研究院、建设路创智中心等一流的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创新孵化载体36万平方米、聚集双创企业2000余家。

  打造成都首个新经济集聚区

  众所周知,“斯坦福+硅谷”模式是最早最成功的创新集群形式。成都与电子科技大学共筑“一校一带”计划,围绕电子科技大学周边区域的成华区自然成了创新创业的又一地标。这些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信息化应用,将推动成华抢滩新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高技术的创业项目离不开大的创业氛围,特别是创业载体,在成华区还有很多创新载体资源。建设路创智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有万科中西部区域首个孵化器WE创空间,还吸纳了互联同创、创客邦、梦想东方等外部创新载体进驻。有数据显示,建设路创智中心的出租率达到98%。一位创业者说:“在这里入驻的企业都是与新经济有关的企业、孵化器、服务机构,大家在一起,对于新经济的培育很有帮助。”

  在成华区相关负责人看来,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新经济发展的“七寸”。一方面,成华区搭建行业聚集平台,助力落户的新经济企业“抱团发展”;另一方面,成华区依托初步形成的新经济产业生态圈,不断招引和培育更多更大的新经济企业。

  “力争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力争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去年12月,成都印发了《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明确了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具体指标。

  老厂房上长出新经济,“新成华”继续上演着“老东郊”的奇迹。于是,当成都谋划新经济的蓝图时,成华区被画下重重一笔,成为成都布局的首个新经济产业集聚区。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