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发改委的主任科员李维维告诉记者,2017年深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PM2.5年均浓度,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生态环境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双提升”。
A、强化生态理念引领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
广东省委改革办的负责人表示,深圳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科学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鲜明提出“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先后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等,制定《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领域。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05年,深圳就率先出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将市域近一半土地划定为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明确规定全市生态用地比例不低于50%。编制《深圳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工作方案》,探索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土地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编制完善耕地、湿地、海洋、矿山资源、再生资源回收等保护和利用规划。十几年来,线内面积不减,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生态质量逐步提升。
在立法方面,深圳先后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等。从2011年起实施十年期的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及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出台碳排放管理、循环经济、绿色建筑、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法规,实施大气质量提升40条、水环境治理40条等系列措施。
B、创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运用科技和市场手段 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质量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还围绕强化管理、落实责任,积极探索运用科技手段和市场手段创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质量和效率。
先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生态“家底”,既为政绩评价和开展生态补偿提供基础数据,又为“生态审计”和环境监管提供依据。2015年以大鹏新区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对新区林地、城市绿地、湿地、饮用水、景观水、沙滩、近岸海域、大气等10类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形成《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技术规范》,为全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了科学标准。经国家环保部、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等专家论证,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承载力监测预警探索研究,形成《深圳市典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图》等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深圳市不同类型、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广东省委改革办的负责人还特别提到了《深圳市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方案》,深圳试点范围覆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铅蓄电池和再生铅、电镀、印制线路板等高风险行业,同时拓宽保险理赔范围,建立环境风险防控保险服务和监管体系。“发行全国第一个碳债券,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为全国首个成交额突破亿元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打造‘千园之城’,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将公园建设作为打造城市优美环境的重要抓手。”深圳市城管局副处长梁志宇说,“深圳加快森林(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建设,建立市场化的公园绿化管养维护体系,出台《深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成公园942个、绿道240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5平方米,在全国名列前茅。”
C、着力打造绿色经济体系
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 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
深圳把生态优先原则切实体现在经济发展中,确立生态资源有价、环境容量有限、使用环境有偿的产业引导政策,着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和环境改善双赢。
据了解,深圳研究出台《深圳市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2017年上半年全市绿色信贷余额1004.5亿元,同比增长27%。
“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推进节能减排,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出台《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实行深圳市机动车销售厂商新能源车积分(碳减排配额)政策,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6359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的特大城市;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出租车12518辆,纯电动化率达62.5%,预计2020年实现100%纯电动化。在全国率先对所有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绿色建筑标识面积达6655万平方米,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