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人才工作着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坚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不断增强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实现了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五年来,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1万人,培育创新团队130个,培养高技能人才44.2万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达291万人。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人社局局长杨光就天津市的人才工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五年的发展实践,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框架基本确立,目前这个一体化的框架呈现出哪些突出特点?
杨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三地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天津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态度坚决,精准发力区域人才一体化。
一是实现了政策贯通,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主动与北京、河北签订了合作协议。去年,三地共同制订了全国首个跨区域人才一体化规划,对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区,进行了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结合实际需求,三地进一步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引育、人力资源协作和人才流动保障等30多项协议,初步形成了区域人才发展共商共议、互惠互利、协作共赢的大格局。
二是实现了资源共享,搭建了“通武廊”人才一体化示范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等一批人才创新平台;共享了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等一批高端载体;互设了人才服务窗口;依托“津洽会”“华博会”等平台,组织了一系列联合引才活动。2017年,三地共同发布高端岗位需求3000多个,招聘海内外优秀人才660人。
三是实现了资质互认。积极打破区域人才流动壁垒,实现了人才资质资格“四个互认”: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外籍人才流动资质互认、人力资源服务资质互认、继续教育培训合作资质互认。京冀人才来津,无须复认、复核。2017年,京冀来津的300多名高端人才、20多家人才服务机构,享受到了互通互认的便利。
记者:我们也看到,在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方面天津取得关键性突破,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杨光:针对人才体制机制短板,立足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的优化,天津市深入落实“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的要求,打通壁垒、清除障碍,不断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创造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新优势。
一是事业单位用人更方便。落实事业单位自主招聘权,允许事业单位根据用人需求,自行制定招聘计划、招聘方案、确定考试内容。对高层次紧缺人才,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录用。建立特设岗位制度,用于引进特殊人才,不占用岗位数量,不受结构比例限制,支持事业单位用人“因需制宜”。
二是科研人员流动更顺畅。支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对离岗创业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档案和人事关系保留三年,工龄予以连续计算,档案工资正常晋升,社会保险费原渠道缴存;鼓励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兼职,让企业人才在“产学研”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职称评价方式更科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取消了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硬性规定,下放了中小学教师等7个职称系列评审权限,在16所普通高校实行“以聘代评”。对广大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经济组织人员,打破职称逐级申报限制,指定专门机构、建立专业团队、开设专门窗口、随时受理申报,提供从申报到发证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五年共有4万人参评职称,越级获评高级职称3100人。
记者:在人才驱动创新发展和支撑转型升级方面,天津做出了哪些成就?
杨光: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的关键所在。我们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舍得时间、舍得投入、舍得声誉”,着力聚集高端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提升技能等级,以创新人才支撑转型升级。
一是人才引育高端化。围绕产业布局,对准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项目、科技创新企业人才需求,编制发布高层次紧缺人才目录,畅通渠道、精准引才。注重“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对来津创业的诺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最高给予200万元资助和1000万元经费支持;注重人才团队培养,每年选拔50个创新团队,给予每个团队每年30万元经费资助,以“大投入”,实现“大引才”。
二是人才创新高产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升级研发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通过实施“131”人才工程、“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实现了创新平台与创新人才有效融合。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人才,在津创办科技型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五年共支持各类研发平台500多个,引育高端人才1.8万人。目前,全市科技型企业已达10万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2年的7.8件,增加到2017年的18.3件,年均增长18.6%,人才支持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的作用更加凸显。
三是技能培训高等级。启动实施了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面向各类群体,开展普惠式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开发了242个职业1056个“职业培训包”。实施培训引导机制,根据市场紧缺程度,给予培训费、鉴定费和生活费补贴。三年共投入34亿元,有128.6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中高级以上占52.6%,第三产业占52%。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