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要突出抓好“构建人才高地”等“四个支撑点”。人才是“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开放水平、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主体,因此,构建人才高地是推动我市实现率先全面振兴、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东北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关键所在。
我市于本世纪初提出人才高地建设。“十二五”时期,我市建立了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5+22”人才新政体系,形成了大连人才工作新品牌。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外专引智工作实现新突破。
《大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确立我市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强市行列,成为东北亚人才高地。”《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人才高地。”然而,目前我市距人才高地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虽然我市在东北经济区中人才高地指数较高,位列沈阳、哈尔滨之后,居第三位,但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人才高地指数较低,居第13位,人才潜能指数居第12位,整体水平处于下游。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两先区”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现高效、高质、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应着力推进我市人才高地建设。
战略层面:形成人才高地建设的强大合力
根据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强大合力。坚持以用为本、人才优先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大连市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抓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完善党管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注重激发调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党管人才工作、全社会关注支持人才发展的新格局。全面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各区市县、市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行人才工作考核。发挥市人才工作专家咨询组作用,分层次、分领域建立一批人才工作联系点,研究破解难点热点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政策层面:完善人才高地建设的政策体系
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体系,指导完善重点行业、系统和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的先导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促进人才发展规划与教育、科技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协同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度融合。实施重点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构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整合人才链的“4+1”链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统筹推进我市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评价机制。改革完善职称评审机制,创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推进高新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探索实施人才管理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争取金普新区创建国家级或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人才服务发展示范区,在人才集聚机制、培养模式、评价方式、流动配置以及产学研结合、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操作层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依托在连高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相关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根据我市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公需科目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完善面向全市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完善覆盖全体劳动者、并能适应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引导更多劳动者走素质就业、技能成才道路。提升高技能人才总量。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形成技能素质与需求变化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广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落实《大连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大连市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大连市人才政策创新文件配套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海创周引才聚才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扩大海创周引才成果,深入开展人才、项目、资本对接工作,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进一步增强大连人才聚集的影响力和引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