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自贸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部署,是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国家战略。2016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川等7省市新设自贸区,成都作为四川自贸区的主体,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示范带动、服务全国,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大贡献,向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服务国家战略 主动融入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设立自贸区是为适应全球经济贸易新规则而提前谋划设计,为我国进一步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必要的前提准备,也为加快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成都设立自贸区对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实施“蓉欧+”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意义重大,是成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是有利于形成全域开放新格局。促进成都进一步发挥口岸体系健全、产业基础雄厚、营商环境优良等优势,推动成都全面融入全球现代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提升全市产业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二是有利于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将推动成都双流国际航空港、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提升口岸枢纽功能,促进“空中、铁路、网上”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密切与东南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国家经贸合作,增强主动融入国际产能合作的能力。
三是有利于引领带动西部开放开发。成都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和内陆开放的“最前列”,有责任有义务担当国家使命,以“开放红利”激活“改革红利”,推动形成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好的内生增长动能,扩大辐射引领示范效应,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平衡发展。
成都自贸区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充分发挥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建设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园区,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国际版和升级版。
自贸区建设的目标定位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围绕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国际产能合作两大开放重点,立足内陆、服务全国,承东启西、辐射亚欧,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新模式,促进内陆地区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培育内陆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自贸区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的动能转换区,融入“一带一路”的国际装备制造与产能合作区,探索中国与欧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开放先行区,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压力测试区,整合全球创新要素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和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综合改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