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技能人才大量涌现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5-15

  “没有高技能人才,就没有‘大国工匠’,就支撑不起高质量发展。”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传统产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的普遍体会。

  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高技能人才在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到2017年底,常州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053人,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高技能人才的大量涌现,直接为常州带来了核心竞争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4年来在常州投资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达到65个,“这些重大项目的投资者普遍表示,吸引他们在常州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这里高技能人才多”。

  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

  去年10月,常州选手宋彪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成为该大赛创办以来获得阿尔伯特·维达尔奖的“中国第一人”。

  宋彪的成功,是常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市人社局局长陈志良表示,近年来,常州围绕建设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目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有效平台,优化发展环境,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造就了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邓建军、张忠为代表,4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3位江苏大工匠、38位全国技术能手为骨干的技能领军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政策强激励。近年来,常州围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16个政策文件,其中,学徒制培养、技能大师工作室绩效考核、技能领军人才引进奖励、高级技师研修制度等政策在全省领先,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政策体系。

  高端示范强引领。常州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置首席技师职位,支持拥有一技之长、追求精益求精的技能专家领衔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着力在企业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培养技能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强培育。常州在全省率先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并对试点企业给予相应补贴。由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牵头,首批联合7所职业(技工)院校、5家行业协会、53家企业、2家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组建常州技工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不断创新技工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多元发力强评价。推进企业自主评价,由企业或行业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岗位实际,自主设置评价内容,对符合条件的职工,核发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近3年来,常州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3.3万人,其中通过企业自主评价获证的占42%。面向中小微企业,创新开展培训、鉴定、竞赛 “三位一体”专项评价,3年来全市共有3770家企业、8900名职工参加,其中8110名职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对比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

  截至去年底,常州高技能人才总量为29.6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30.5%。而在美、德、日等高技能人才强国,这一比重普遍在40%以上。

  市人社局副局长程沫芝表示,尽管常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无论总量还是比例,都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