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佛山“先行先试”、“海纳百川”的传统和精神,更需运用到人才的供给改革中来。因为城市和产业转型,佛山亟需一场人才供给的改革。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是一部电影的段子,一语道破人才资源在当下“第一资源”的地位。昨日,我市召开高规格的人才工作推进会,提出构建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匹配的新型产业人才体系。
一直以来,无论官方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佛山在人才工作上从不吝投入,不缺惠政,如今佛山的成就也得益于人才辈出。但是,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佛山的人才供给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例如,低端人才“过剩”,去产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同质化人才浮现出来; 重点产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高端创新型人才则“供给不足”,还常被“挖角”。此外,现有的一些高端人才还出现“水土不服”、“不好用不适用”等问题。
佛山此刻面临的人才难题,是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共性难题。“人才引领产业”的无形共识,让全国各地尽抛“橄榄枝”求贤若渴。谁先抢到重点产业中创新型、创业型、技能型的顶尖人才,构建起新型产业人才供给体系,谁就能在这场经济转型的长跑中脱颖而出。
佛山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高度,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势必要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的问题,推进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人才有效供给。因此,在这个“抢人”的风口,佛山揽才更显急迫和严峻,不能等待,不可手软。
从近日出台的《佛山市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育暂行办法》可以看出,佛山对新型产业人才供给体系的模样已经“心中有谱”。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迈向智能制造的今天,以产业为导向,将紧缺产业人才“清单式”罗列,精准透析出佛山人才供给中发生的变化,指引以企业为主体,去培养和引入各个细分领域掌握核心专业技术的人才。
目录清单犹如一个指向具体明晰的方向标,催促着现有人才的结构性调整。可是,“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目录上这些人才“怎么引、怎么留、怎么用”,佛山还需拿出自己的“法宝”,对接人才需求。从当下来看,“法宝”至少要有三:其一是可以预见的佛山未来重点产业领跑发展的机遇。产业聚拢人才,无论是佛山制造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珠西六市一区的“龙头”地位,还是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等国字号牌照,佛山的种种机遇对高层次人才在实现职业成就感上有相当的吸引力。其二是足够大的事业平台和差异化的创新政策。佛山与一线城市“抢人”,须要摒弃创新创业者心中“小庙”的刻板印象,强攻高层次事业平台,做好实实在在的服务,助力其施展拳脚。其三,“好山好水留人才”。近年,佛山生态环境、政务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有目共睹,但其作为城市“招人留人”的软实力还应继续加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佛山“先行先试”、“海纳百川”的传统和精神,更需运用到人才的供给改革中来。因为城市和产业转型,佛山亟需一场人才供给的改革。做好这一改革,既是成就人才,也是成就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