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完成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长春经开区综合排名由上年的第39位跃升至第19位。商务部评价长春经开区表现优秀,特别是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此次考评,设定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5大类53项考核指标,对全国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全面“体检”和量化评价。长春经开区成绩不俗,有32项指标优于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平均水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56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11866万美元,6家世界500强上榜企业投资研发中心、总部中心坐落于长春经开区,令人瞩目。
排名的跃升,再次证明了长春经开区的非凡实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写下有力注脚。实力的彰显、成绩的取得,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春经开区厚积薄发的结果。特别是近年,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长春经开区这个老牌国家级开发区,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怀揣着“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打造千亿园区”的梦想,坚持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强化平台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发展、提升要素保障水平等,不断丰满“羽翼”,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雁”。
长春经开区的发展现实印证了商务部“表现优秀”的好评。在产业集聚上,经开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不断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和现代服务业,、石墨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跨境电商出口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全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在科技创新上,经开区被纳入首批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拥有45家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以及经开科创广场等多家孵化器、众创空间,长春光机所获批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强化。
本报今日起推出“长春经开区争先进位系列报道”,从夯实工业底盘、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创新平台建设、开放发展等方面着手进行深入报道,充分展示长春经开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突出成果,进一步激励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核心阅读:
大陆汽车电子和富维安道拓两家企业年产值双双突破100亿元,使长春市年产值过百亿工业企业从6户增加到8户;
宇博专用车、吉客现代机器人、中粮生化、浙江万丰、吴太医药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兴隆综保区围网内外落地,吉客现代机器人的年产2000台套(件)工业机器人项目已于近日正式投产,全区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
不断加强与长春理工大学、光机所、应化所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中盈志合宽温镍氢电池生产项目、吉大赢创聚醚醚酮工艺设备升级项目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纷纷投产……
近年来,长春经开区通过转型升级、增量引进、存量扩能等多措并举,使工业呈现出“强磁场效应”,实体经济“稳压器”和“加速器”作用突显,为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长春经开区综合排名能够由上年的第39位跃升至第19位,工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作用、牵引作用功不可没。
工业是长春经开区的立区之本。纵观长春经开区建区25年来的发展,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之中,一个清晰的脉络贯穿始终,那就是坚持工业立区,沿袭这一脉络,经开区坚持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促融合、提效益,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今,长春经开区已经形成传统工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和谐局面。
作为占据长春经开区半壁江山的第一支柱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正加速迈上高端化、智能化之路。牢牢把握“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期,常春汽车内饰件、夸克普精汽车电子、邦迪汽车系统、奥托立夫汽车安全系统、中盈志合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争创技术优势,不断满足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等高端需求,共同推动长春经开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持续发挥核心支撑和引领作用,并迈向“千亿级产业”的目标。
生物化工产业也是长春经开区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实现集聚发展。近年,我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长春经开区抢抓机遇、提早布局,紧紧抓住聚乳酸、石墨烯等生物化工产业不放手,通过打造生物化工产业园区,推动吉林中粮生化、长春美禾科技等一批生物化工企业在这里集聚壮大,实现集群式发展。
工业企业技改扩能不断深化。去年,通过出台支持政策、采取“一对一”服务等,大陆汽车电子、福耀玻璃、三鼎、奥托立夫、富奥石川岛、博泽、邦迪、吉大赢创等25家企业开展扩能改造,当年即完成的有15家,新增产值27亿元。“十三五”期间至少能新增100多亿元。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长春经开区推动南区部分工业企业搬迁到北区,使南区“腾笼换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还为这些工业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激发出更强劲的发展活力。
工业厚积薄发,经济悄然跃进。长春经开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举措未有穷期,绵绵不断的磁场效应不断地释放,催生出更多的产业效应、经济效能,为长春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添砖加瓦,为推动全市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上档升级 走向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
走进长春夸克普精汽车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忙生产,场景蔚为壮观。一台铺展了十多米长无纺布的机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无纺布上方由机器控制的10多个针头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执行着整齐划一的动作,被纺在无纺布上的电阻丝便随之呈现出一模一样的10多个花型。
“我们的生产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比如这种无纺布电加热片,只要设定好程序,机器就会自行生产,之后,工人再把整条无纺布裁成小块继续组装,用于座椅加热。”夸克普精汽车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丹介绍,每一件产品生产完成后都会经过机器检测,检测合格后由机器打印出条码,这样在以后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进行产品质量追溯。
作为长春经开区的老牌企业,夸克普精扎根经开不断发展壮大,从2010年1300万元的销售量到去年1.3亿元的销售量,可谓突飞猛进。原因何在?张丹说:“汽车零部件市场快速发展,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让产品更加高端化、生产流程更加智能化,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被时代淘汰。所以,我们不断增强研发实力,在我们的步入式实验室,能实现整车体验实验;在静音测试实验室,甚至能听到实验工人的心跳声。”
在长春经开区,像夸克普精这样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发展背景下,开拓思路、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能,让企业发展更加长远。
长春市常春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5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机器,一个个机械手有节奏地挥舞着“手臂”,汽车衣帽架、仪表板等产品就源源不断从生产线上“流”下来。各种自动化设备正在这里代替人工成为一线劳动力。
作为长春经开区内最早为一汽大众实施国产化产品配套的企业,常春汽车内饰件坚持守正创新。“现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