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6-28

  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经开区也迈着坚实的步伐迎来了第26个春天。1992年经开区在亦庄地区奠基开建,拉开了北京深化改革的伟大序幕。这一刻,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正激荡成势,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正扬帆起航,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新路正在探索中向前。26年披荆斩棘,26年砥砺前行。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经开区工委会、管委会上下一心、奋力拼搏下,经开区已成为北京市高精尖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首都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主要平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综合产业新城。经开区的规划事业也在这大改革大发展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26年来,经开区规划始终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上聚焦用力。坚决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对经开区发展战略定位,以学习借鉴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抓手,以观念更新、实践出新、制度创新推动规划高起点编制、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

  注重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按照国家级经开区“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深入研究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认真把握市场经济、资本运作、社会管理等基本规律,推动规划理念由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由投入推动向创新驱动、由产业开发向创新培育转变,促进质量变革、效益提挡、动力转换,推动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精尖产业为目标、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注重用新突破提升新效益。坚持调理疏导并重、产学研用齐抓、腾笼换鸟共进,多措并举最大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坚持整体规划、分片实施、分步启动、滚动开发的精细化管理方式,使规划能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提升城市发展适应力;坚持规划设计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和惯例,让外资企业入驻无障碍。一系列的规划实践创新有力推动了经开区的发展。

  注重用新举措激发新活力。在招商引资上,坚持占地少、污染少、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五少两高”政策,确保引进一流项目;在优势利用上,依托首都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方面得天独厚条件,吸纳高新技术,吸纳跨国司投资,吸纳大型骨干企业;在产业布局上,突出产业发展方向和策略的研究,积极优化调整存量,主动培育高端增量,着力打造产业集聚之地、创新集聚之地,领军企业集聚之地。

  今天的经开区已从当初传统农业区演变成现在集高端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于一体的高新之地,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6年来,经开区规划始终在“产城融合、协调发展”上真抓实干。坚持以产促城、以城促产,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考虑城市自身发展又注重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既考虑空间布局又注重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既推动城市发展又尊重本地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

  在高质量承接上出实招。借助首都科技优势及自身区位、政策优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着眼,以承接高新技术为抓手,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细化产业配套、深化产业服务,着力将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积极构建“两带—七片—多中心”的组团网络式城市模式,推进职住均衡、职住近接,打造地标节点、串联风貌轴线,建设生态文化走廊,厚植承接潜力,增强产城融合底韵。通过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加大公共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对中心城人口的疏解和高素质人才吸引。

  在内涵式发展上用实劲。着力推进空间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乡空间经济组织化程度;着力推进经济一体化,积极对接京津冀区域发展,强化合作、依托、带动关系;着力推进产业一体化,在大众运输走廊两侧布置研发功能,在滨水科技中心布置科教功能,在荣华路公建区布置商务行销功能,让产业链上下游贯通联结起来,促进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

  在广覆盖共享上下实功。医疗教育求均衡,按照北京市相关要求落实用地规模,按千人指标框定总量,着眼发展积极提升现有资源,对标先进标准做优新增空间;交通出行求快捷,着力构建快线与慢道有序搭配、干路与支线高度融连、枢纽与站点布置科学的绿色出行、平安出行、便捷出行的交通体系,让出行更顺畅、换乘更方便、体验更舒适;市政设施求普惠,按照适度超前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配套规划,合理预留发展空间,提前预置功能接口,保障人民群众吃水用电放心、供热供气省心、防灾减灾安心、文体活动舒心。

  今天的经开区已经形成了区域协作性强、产城融合度高,各项设施配套齐全、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的欣欣向荣之势。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