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奋力谱写武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6-29

  6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湖北省质量大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动员全省上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会上,武汉市作为唯一城市代表,作了“建设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争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交流发言。

  今年3月,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命名武汉市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至此,武汉跻身国内质量发展示范标杆城市行列。

  2015年11月,武汉获批开展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以来,全市上下践行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并形成“卓越源于质量”的城市质量精神。始终践行“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各行业、各领域质量提升,先行先试,拼搏赶超,以卓越质量引领武汉复兴,成果丰硕。

  创建以来,全市上下俯首躬身, 对标世界一流,在产品、服务、工程、环境、政府服务等全方位建造质量桩柱。质量追求贯穿至城市建设发展的每一道环节,城市综合实力的一切表现向品质聚焦。质量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城市发展建设进入质量效益转型最好时期。

  创建以来,武汉人身边的公园、绿道变多了,地铁出行更便捷了,雨季街道渍水变少了,饮水吃菜更安全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留下来了……《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18)》数据发布,武汉荣登2017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榜首。

  武汉创建成功正值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开启之时。武汉是党的十九大后首个通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现场考核验收的城市,也是中部六省第一个获批命名的省会城市,实现湖北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零的突破。

  在创建实践中,武汉率先全国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机制、保障,考评组专家称之为“7个率先”(在全国率先探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质量工作新格局,率先谋划推动以高质量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新坐标,率先转换质量引领产业发展新动能,率先拓展党政服务质量提升新领域,率先开辟质量提升行动新路径,率先开创以人民为中心的质量共建共享新局面,构建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政府工作质量五位一体的大质量工作体系。)考评组点评,武汉践行 “创新、绿色、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质量发展的探索具有前瞻性,“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武汉经验”。

  质量兴则国兴,质量强则国强。

  质量提升永无止境,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绝不是终点。进入新时代,武汉质量强市要展现新作为,创造新辉煌,要为武汉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在创新中寻找动力激发活力 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2017年,武汉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1.34万亿元左右,增长8%左右,创36个月新高。这是武汉市连续第四年在“万亿俱乐部”中占据一席之地。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居中部城市首位;坚持去产能与优产能相结合,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这一年,武汉市强力扭转本轮周期性下滑态势,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经济增速在全省由跟跑到领跑,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在全省“双领先”。

  去年,武汉千亿产业增至6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去年产值65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九成。今年以来,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临空港经开区已成为武汉三大工业产业集群高地,与新城区、环三环区及中心城区协同发展,形成工业经济“雁阵”,成为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去年11月,武汉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也是国家在信息光电子领域唯一支持建设的创新中心。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将集聚全国信息光电子领域优势资源,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近年来,武汉已重点打造了信息光电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等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集聚了行业60%以上的创新资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集聚了国内火箭、航发、高铁、机床等领域的代表企业,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集聚了中船重工及我省船舶领域的创新资源。

  武汉,是创新之城,也是机遇之城。前不久,《中国新闻周刊》发布2017年度“影响中国”人物或机构团队,武汉是“年度创新城市”唯一入选者。4月初,最新发布的《机遇之城2018》报告,公布了除“北上广深”外的其他26座城市的排名,武汉位列第二。

  在创新中不断寻找动力、激发活力,武汉实现了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今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武汉市多数指标增速高于全省,GDP季度同期增速为近6年来首次超过全省。武汉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创近3年来季度同期最高,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均创2015年以来月度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近4年来季度同期最高。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肩负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的国家使命,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两个70%”交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答卷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成为GDP万亿俱乐部成员之后,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摆在武汉面前。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7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0.8%”。这是近年来武汉市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两个70%”交出答卷。

  据介绍,武汉市为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2015年开始超前谋划布局,2016年获批建设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4个国家新基地,并以此为牵引为依托,打造芯片、航天、网络安全、下一代汽车四大产业生态圈。目前,4个新基地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支撑。全市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4个国家新基地为引领、13个区的工业园区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智能终端领域,华为、联想、小米、中兴等一批品牌研发生产基地在此聚集,年产量接近1亿部,两年后达到3亿至5亿部,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高地。

  在数字经济领域,光通信网络技术领跑全球,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已聚集30多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第二总部”和1800多家“互联网+”企业,成为互联网产业“第四极”。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关口。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来,武汉把握拐点,紧抓“动能再造期”,托起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攻克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难题。

  为做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保障,让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我市积极推动建设国家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组建15家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布局22个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12个省级产品质检中心,涵盖33个产业门类。依托双创基地和工业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16个质量服务站,破解单个中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投入不足瓶颈,千家“小而美”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开展名企、名品、名家“三名工程”。6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8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9件。新增国家双创示范基地4个,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鼓励支持武汉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56项、国家标准1150项、行业标准3600项。

  目前,一流人才聚集武汉、明星企业不断涌现,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用卓越质量重构城市时空圈 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5年来,我市谋实招、重实干、求实效,以“实”为先,用卓越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武汉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聚焦,武汉也在重构城市时空圈,以功能品质扩大国际交往朋友圈。

  汉口江滩是中国最长、最具滨江风光的城市公园,也是亚洲最大的滨江绿化广场。全长突破100公里的东湖绿道成为联合国人居署示范项目,一年多来,三位外国领导人到访武汉,足迹都到了东湖之畔;在一片垃圾填埋场上建成的武汉园博园成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案例代表;中山大道规划获世界城市规划最高奖——“规划卓越奖”,成为2016年亚洲唯一获奖项目。在距离东湖绿道10多公里外的青山江滩综合整治工程,继园博园后又获得C40第五届城市奖,成为该年度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城市。武汉,正在向滨水生态绿城迈进。

  今年5月,武汉至伦敦直飞航线开通。至此,拥有56条国际直达航线,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四大洲的城市。武汉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广。“武汉和世界,只是一张机票的距离”。天河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用,跻身全国最高等级机场行列。汉南通航机场正式启用。高铁直达能力和中欧班列通达能力居全国前列。阳逻港迈入世界内河港口第一方阵。

  武汉承办国际赛事的能力得到世界认可。武汉马拉松成为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加入中国马拉松大满贯,成就“马拉松界的海底捞”之美名。武网公开赛、世界飞行者大会等武汉新名片让世界认识了武汉。明年,武汉将承办有100多个国家近万名运动员参加的“军人奥运会”。

  2017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5天,同比增加23天,优良率为72%,同比上升6.7%。今年我市将实施446个“四水共治”建设项目。市四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确定实施的446个“四水共治”项目,是在共抓长江大保护、建设滨水生态绿城的背景下,与城市品质、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最为紧迫且必须实施的工程。

  把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摆在首位 武汉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推动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来,市民们说,幸福很实在,不仅是感受,而且能获得。社区越来越安全,环境越来越宜居,办事越来越舒心,出行越来越顺畅,就业创业机会越来越多……城市把老百姓的向往摆在首位,千万百计去创新,满足这些向往,她就是老百姓心中的幸福之城。

  为了增强人民质量获得感,武汉市委、市政府连续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为市民办“十件实事”,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整合12345市长热线及“城市留言板”等多个平台,在全国率先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表达诉求;在全国率先以质量满意度为质量评价核心指标,督促各部门及时回应市民关切。

  作为全国8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武汉正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引进大批优秀高端领军型和“工匠级”人才,推动武汉整体质量水平快速提升。

  武汉将“政府工作质量”纳入创建范围,形成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和政府工作“4+1”质量提升格局,致力打造全国党政服务最优的城市。每个市级审批服务办理事项的时限平均压缩10.6天,我市已经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服务质量最优、审批时间最短的城市之一。今年6月,我市又走在全国商事改革前列,全面推行“四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

  连续两年启动“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后,引导结对干部当好惠企政策宣传员、项目代办服务员、企业发展勤务员、招商引资信息员,促进了一批惠企政策的落地,解决了一批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和问题。启动“万名警察进社区”、再捧“长安杯”,市民安全感再提升。

  武汉还首创通过打造“红色物业”提升物业的服务质量,改善了群众的基层社会服务需求,还让物业公司成为社区治理的“最稳定的抓手”。

  质量发展惠民生得到市民广泛认同。3月7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18)》数据发布,武汉荣登2017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榜首,“武汉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