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四川省已经处于逆城市化和城镇化并存的新阶段。研究推动并提升大城市向周边城市的“外溢效应”,加大辐射扩散力度,对于四川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空间合理布局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应统一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认识,达成行动的共识,聚焦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实施“各级党委亲自抓区域优化,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相融合,整体高质提升与跨区均衡发展相协同”的原则,为全省规划定位和经济发展定下总的基调。
其次,应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多规合一和产业有序开发,鼓励省内其他区域中心城市主动探索和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借鉴北京市设立通州首都行政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做法,将优势资源注入有发展潜力的城市群、经济圈,大力开辟四川省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再次,应大力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成都市中心城区、省内五大经济区的统筹谋划和一体化布局。成都市可以优先发展生态产业、高精尖产业、休闲旅游和国际会展交流等平台经济,积极推动“五区协同”,探索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以四川省境内成都与周边城市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突破口,统筹规划,强化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户籍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统筹布局,实现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开发区等公共基础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增强中小城市的要素聚集能力,防止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一个城市。同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重大部署,以城乡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针,研究编制和主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推动四川省区域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可用资金和优势资源向环成都经济圈聚集,向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等经济发展潜力地区聚集,提高成都市对周边经济圈的技术外溢、人才外溢和资金外溢效应,提高四川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第四,应坚持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国内开放合作以及全球性对外开放,发挥四川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构建与国际规则互联互通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强化成都市等中心城市对国际资源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完善四川省内外资企业生命周期、全生态系统的企业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助推全省各类企业高水平“引进来”和积极稳妥“走出去”,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四川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区域性示范作用,持续建设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美丽宜居乡村。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合作和共建平台等为重点,积极推动四川省与全国各地,与海外国家的深度合作。鼓励成都市与周边经济区,与全国沿海沿边开放城市等建立产业关联、资源互补、统筹布局、互惠互利的关系,从而形成以优势产业链条延伸和利益链共建共享的经济开发新格局。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