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谋划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之路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0-25

  突破远郊县域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在适应、把握并引领新常态的前提下,谋划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之路,对于济南“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10月21日上午,市政协召开“突破远郊县域经济”专题协商会,袁永新、董彦岭、葛金田、李金泉、杜爱君、白秋生、刘孟建等7位委员和专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就制约我市远郊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科学谋划 立足长远

  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袁永新:加快济南远郊经济发展符合“灰色区域”理论的要求。在城郊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为结果的。发展的趋势是一方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灰色区域”理论是要进一步发挥交通干线和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快灰色地带向城镇化的转变。加快远郊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为:认准目标,明确任务;以农为本,三产融合;接受辐射,服务城市;立足长远,绿色发展;科学规划,城乡一体。

  必须坚持特色发展战略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董彦岭:要依托自身优势,突出特色发展。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如特色小镇、特色农产品、特色产业。特色不仅能体现优势,而且能放大优势,必须坚持特色发展战略。产业不要多,能梳理出两三个主导产业就可以了。就济南而言,几个郊县也有所区别。章丘和济阳属于近郊,发展潜力和态势已经具足。发展比较成问题的是平阴和商河。他们地处远郊,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一定要处理好接受辐射和自我发展的关系。要共同努力,做好条件建设。从济南市的层面,着力点是通过交通一体化和政策协调化,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从各郊县的层面,就是要做好环境建设,栽梧桐树,引金凤凰。要重视硬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设施环境。在济南市这样一个空气环境问题严峻的地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支撑能力不足,很难留住资金和人才。要重视软环境建设,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很多落后县域行政效率差,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足,服务意识不强。这需要不断优化考核激励机制。

  突出重点 稳步深入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葛金田:总体上看,济南县域经济薄弱、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政策扶持很重要。主动对接主城区和产业集聚区,做好配套和服务,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大框架体系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来发展本地经济,积极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其次,发展适宜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是重中之重。主动与各类大中型企业攀亲结缘,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提供配套服务,拓展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服务领域,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再次,推广县域经济“两区同建”发展模式。通过积极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就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加快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走出一条传统农区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子。此外,为远郊县域经济提供技术帮扶、智力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于突破远郊县域经济至关重要。最后,帮扶支持政策还要系统、有效、便于实施。要制定系统性的土地、财政金融、产业、交通和城镇建设以及民生人才等政策,通过综合施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高点定位 拓展思路

  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金泉:造成济南远郊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受思想观念制约外,制度环境制约、资源要素制约、体制机制制约等因素不容忽视。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集聚优势资源、借助区位优势、依靠园区平台。在破解发展瓶颈方面,我们要拓展思路。首先,要区县结合联动发展,解决发展空间受限。如推动结对双方在产业发展、要素合作、资源共享、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合作发展,就能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其次要调整思路,用足政策。如利用好政策资源,争取国家的项目扶持,或利用好金融资源,或通过招商引资来弥补当地的资金不足等。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见效更快。打通加快远郊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就必须在完善基础设施上做文章。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方面,要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注意扶优扶强扶持重点,积极推进城镇化、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其快速发展。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