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思维、思维、一体化思维……不断涌现的“农业新思维”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为农村“产业兴旺”夯实了基础,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
改革开放40年来,乌鲁木齐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近年来,市委和市政府把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引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创新经营方式,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搭建农民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桥梁作为产业重点,实现了由农户“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乌鲁木齐深化供销社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变思路,科学种植促增收
51岁的艾树民,是米东区一名高级农艺师,他每天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合作社蔬菜大棚里检查农作物生长情况,十几个蔬菜大棚转下来,手机计步器显示步数超过两万步。
“以前自家几亩地,是自己买苗、梗渠浇水,现在合作社有育苗基地、智能灌溉系统。”艾树民说,他已从一名传统农民变成了新型农民,在合作社里“打一份工赚两份钱”。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
艾树民所在的新疆绿禾兴农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包括长山子镇和古牧地镇80余户村民。现有蔬菜大棚上千个,形成了育苗、种植、销售一条龙的蔬菜种植产业链,种植茄子、辣椒、西红柿等14种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蔬菜品种,主要供应乌鲁木齐蔬菜批发市场。
“科学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加上农家肥,我们的蔬菜从最初开始种植,就是农牧局技术员上门指导种的无公害蔬菜。”44岁的合作社负责人李玉成说,2010年在供销社等部门的帮助下,他带领10余户村民成立合作社,享受政府、供销社的鼓励政策后,合作社迅猛发展,2017年合作社社员成倍增加。到2017年底,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1200亩,成为米东区最大的蔬菜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十几万元。
截至2017年底,市供销社已领办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8个,自治区级示范社20个,改建基层社3个,改扩建供销超市及为农综合服务社72个,便民蔬菜直销点110个。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探索规模化土地流转新模式,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700亩,助农增收5000多万元。
目前,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乌鲁木齐一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推进乌鲁木齐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宽渠道,不断挖掘乡村新功能
在吆喝声中,一头头褐牛自觉走到食槽,看似简单的牛舍,藏着满满高科技:双向自动饲喂机、牲畜类便渣液分离设备、电子杀虫灯、加湿回潮机、氨气氮气检测仪等。
在新疆老龙河牛羊育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里,高科技的牛羊圈舍有12个,未来将达到60个,集合米东区羊毛工镇4个村的养殖户,打造规模化的养殖基地。
“以前散养牛,如行情不好,养一年很有可能亏本;现在送到合作社,村民也在这上班,赚工资不说,将来牛卖了还能分钱。”负责人周成全说,合作社的模式是“农户+合作社+基地”形式,羊存栏量是12000只、牛4000头,承担部分市级储备肉的供应,还跟华凌集团有两项固定合作,牛羊销售有了基本保障。
适应市场、切入市场,合作社自身也在不断升级。周成全说,今年合作社流转土地的租金从300元/亩增至500元/亩,让社员们部分增收;通过统一种植饲草、统一管理销售,合作社实现了机械化、科学化养殖,社员已从2013年成立时的49户增加到现在的310户;下一步,合作社将打造生态循环经济,逐渐转化为“花园式”养殖场,或将尝试“合作社+基地+认养”新模式。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是基础。
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三宫梁村,55岁的俞天财每天都会按时到育苗基地上班。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他最大的体会就是农闲时间缩短了,口袋鼓起来了。
作为乌鲁木齐“菜篮子”之一的六十户乡,是全市引进天津种菜技术、开展冬季温室蔬菜生产最早的地区之一,耕地面积26720亩,水产养殖占地4100亩。
“以前种菜,干半年歇半年;现在农闲时间一个月不到。”俞天财说,2013年加入佳和鑫旺农民专业合作社后,自留地流转给合作社,收了一部分租金,在合作社上班,每个月都有各种蔬菜苗培育。
佳和鑫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向东说,合作社主要从事无公害蔬菜、大米以及新型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和实验,现流转的土地面积在1300亩以上,育苗中心有46座温室大棚、万吨保鲜库一座和中央厨房。去年市供销社给予育苗补贴15万元改造水肥一体化后,年产值达到了400万元,36户社员的人均稳定收入在10万元以上。
王向东说,合作社坚持“订单农业”模式,还准备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准备改造成一个草莓主题公园,尝试“农业+旅游+认养种植”的新模式。
在米东区羊毛工镇雷家塘村五队,秦瑞东、秦瑞锋兄弟俩发展有机水稻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
2004年,大学毕业的秦瑞东受父亲影响,一心想为村里的大米找出路,参加过一次在江苏举办的全国性农业产品展会后,看上了有机大米的发展前景。
经过几年摸索,2008年秦瑞东联合村民们成立了新疆泰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成为产供销一体的合作社,拥有2000多亩有机水稻田,上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在水稻科学种植、产销、特色产品打造上都有自己的模式,现在已有水稻品种6种、商业大米品种4种,社员已从最初的十几户增加到现在的122户。
“合作社的发展既要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也要拓展农业多功能的服务。”秦瑞东说,合作社在种植水稻的基础上引入了螃蟹、甲鱼、鸭子的养殖,拓宽了村民们致富的渠道,同时,还发展了彩色水稻用来打造观光农业,三年来打造了国旗、熊猫、笑脸等高质量的“稻田画作”,让游客通过观景台欣赏有机新农业的新面貌。
近年来市供销社每年都会组织全市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疆内外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着力推动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畅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运用数据,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今年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经纪人是市供销社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截至去年年底,市供销社在高新区(新市区)、乌鲁木齐县、达坂城区等地的16个乡镇、70余个村,共培训农民经纪人21000人次,目前全市7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及管理人员都参加过培训。
这让不少村民包括在外务工或创业的年轻人又开始动起了种地的念头,出农门又重回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高新区(新市区)城乡一家亲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新桐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没有种植经验,通过农民经纪人的培训、专家授课、现场指导,我已‘晋级’为新农人了。”今年28岁的李新桐,是青格达湖乡新联村三队的村民,2013年大学毕业后,与村里6户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发展村里祖辈种植的蔬菜,在坚持把常规蔬菜种好的基础上,引进彩色蔬菜、兼并发展草莓种植,短短几年合作社社员从6户增加到27户,稳定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今年,李新桐计划利用合作社已经过正规认证的3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尝试做品牌有机茄子,运用“互联网+农业+”的思维,精准对接有机产品市场,做特色餐饮的供应者,茄子的批发价或可从现在每公斤三四元增长到十几元,让土地成为村民的“金”口袋。
“父辈们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李新桐说,一有闲暇时间,他就会组织社员们进行电子商务知识的培训,他正计划依托现有的商务平台,为合作社拓展更宽阔的发展道路。经过的分析和实地考察,明年合作社将计划试种西梅、樱桃等高附加值的果品。
在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业务处长张传华看来,通过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智能化、技术化、专业化的服务,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专业种田、专心务农,可以有效优化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规模效益和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缺少产业链支撑,合作社产品附加值很难提高。”张传华说,合作社要发展,就应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把属于合作社上游的供应链环节,处于合作社下游的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融合到合作社当中来,建立一个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产业链条。高新区(新市区)、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可结合实际,支持供销合作社按照“互联网+农业+旅游”模式发展,未来一定可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