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尽最大努力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2016年至2018年,通过连续三年实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暖流计划”,长春市有效促进了居民持续稳定增收,使更多城乡居民切实享受到了城市改革发展的红利。
今年,长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确立了民生优先的行动导向和民意为重的评价导向,进一步提升了“暖流计划”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提升就业质量、创业创新引领、激发人才活力、拓展增收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5个方面,开展了45项具体工作,全面推进“暖流计划”各项任务贯彻落实。
一串串递增数字感同身受,一个个利好消息值得点赞——
2018年,“暖流计划”预计直接或间接惠及城乡居民966万人次,比上年度(893万人次)增长8.2%;实现总增收70.6亿元,比上年度(39.7亿元)增长78%;人均增收731元,比上年度(445元)增长64.3%。截至9月底,已有32项工作提前完成任务,其余13个项目进展情况良好,成效显著。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推进居民高质量稳定就业
金秋时节,蟹肥稻香。迎着晨曦,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秀辉有机蟹田大米加工厂里,轰隆隆的稻谷加工机响声不停,白花花的大米喷涌而出。公司总经理倪秀辉介绍,目前,加工厂已吸纳工人68户,其中就地转移就业62人,年产值2400万元……
眼下,“就业难”“创业难”日益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暖流计划”把就业和创业工作摆在了首要位置,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就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入手,提高城乡居民增收能力。从年初到现在,长春市已新开发岗位12.43万个,完成全年计划的103.58%;新增就业10.84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98.52%。
创新服务模式引领就业。长春市积极与“腾讯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倾力打造“3+5”就业创业“数字长春”服务平台,紧紧围绕“就业创业人员、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三要素建立,实现“信息服务、政策服务、公共服务、载体服务、培训服务”等五大服务板块联动,构建了新时代“大就业”工作格局。
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吸纳就业。通过深入开展“春风行动”,长春市积极组织专场招聘、现场对接等就业服务活动,促进家庭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9.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1.2%。
调动社会力量积极行动援助就业。为鼓励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到城乡居民增收工作中,“暖流计划”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性,推出了社会力量在行动“就业创业篇”,开展了“吉熊帮你·暖流进街道”线上物业等26项就业创业活动,提供就业岗位9500个,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促进就业。作为全国第九家、东北地区首家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中国长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蓬勃发展,已吸引安拓、科锐国际等41家国内外著名人力资源企业入驻,涵盖人力资源全产业链10种服务业态,以市场化手段促进城乡居民高质量充分就业。
推行农民工工资“精准支付”保障就业。为保障农民工及时足额领到工资,长春市各级人社部门共检查走访开工建设项目工地525处,为38140名农民工“精准支付”工资13亿元。
营造创业创新氛围
推动城乡居民创业增收
大学毕业后的王诗白干起了生鲜生意。创业之初生意并不理想,而资金短缺更是让他的生意“雪上加霜”。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暖流计划”的贴息贷款政策让他顺利拿到了10万元贷款。有了资金支撑,王诗白的小店火了起来,营业额连续翻番,还开起了连锁店。
近年来,长春市突出创业创新引领,通过激发城乡居民创业积极性,不断完善了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审贷制度,进一步发挥了创业资金扶持作用,降低贷款风险。目前,全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4亿元,贷款额位列全省第一,完成全年任务的124.43%,直接扶持创业1749人,带动就业5738人。
此外,长春市还积极推出多项举措,促进各类群体加入创业者队伍。
积极筹划第二届长春国际创客节。长春市坚持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营原则,将于10月末举办第二届长春国际创客节,设立颁布“长春市创客创业扶持意见”、评比表彰“十佳创客先锋”、评选命名“优秀创客示范空间”、成立“长春市创客空间联盟”、开展“创客创投长春行——长春市各类创客空间大巡展”、建立“就业创业数字长春”服务平台、举办“创客创投高峰论坛”等15项主题活动。
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长春市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入2000万元,建立了中小企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关键领域打造了20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其中,省级平台89个,国家级平台10个,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达到每年4万户(次)以上,确立了“政府扶持平台建设,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
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培训工程。今年以来,长春市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5000人,带动就业1.5万人,培育认定了5个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另外,长春市还围绕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特色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构建全产业链条,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建设了30个科技扶贫示范点,有效带动了农村居民创业致富。
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长春市投入科技经费300万元,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领办或创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并引导社会投资1000万元,重点支持在国家、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项目和各孵化园区、众创空间在孵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开展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大赛,长春市遴选了50个优质项目,投入创业引导性资金,在项目孵化、投融资对接和落地转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大力拓展妇女创新创业工作。长春市妇联推出“创悦”品牌,开设线上线下“创悦课堂”“创悦沙龙”42期,服务女性2500余人次,开办线上线下“创悦市集”15期,为85家休闲农庄(农家乐)、农产品电商、手工艺网店搭建销售及成长平台。通过举办草编、茶艺、家政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涌现了一批女性手工艺术匠人典型和技能人才,带动了妇女群体增收。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促进各类人才增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春市不断加大人才工作领域改革创新力度,通过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从而激发人才活力带动增收。
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家补助。长春市对企业引进且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双一流”院校全日制本科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分别给予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费5万元、8万元,目前,已初审通过申报材料1814份。为鼓励科研人员发明成果转化,长春市出台了《市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办法》,把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权下放给事业单位,明确了三个“不低于70%”的标准,加大了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比例。
为解决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安居问题,长春市通过盘活闲置房产,开发了5000套人才公寓,租金由财政补贴30%,个人仅需承担70%,每年可解决约8000名创业就业人才的住房周转问题,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长春市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强化载体建设服务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实施25项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进一步营造重才、亲才、近才、富才的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活力。目前,已初审通过4000多份各类人才奖励申请。
放宽资产经营限制
增加居民非工资性收入
三年来,长春市将“暖流”倾注于农村劳动者、中低收入者、创业者、技能人才、高端人才等各类群体,通过放宽资产经营限制,持续增加居民非工资性收入,为幸福长春加码升温,让“民生之花”继续温暖绽放。
盘活城乡不动产资源,开展经营、租赁活动。2018年6月,长春市确定了首批润德、万科、诺瑞德、力旺、炜达等5家符合“租购并举”条件的试点企业,上线运行“房屋托管+标准化装修+互联网租房”平台。通过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闲置民居和存量住房得以有效盘活。此外,长春市以各县(市)区、开发区作为实施主体,在全市贫困村建设特色民俗房屋、农家乐、大棚、种植养殖基地等项目70余个,由有技术、有能力的经营者投资经营,贫困户以产权入股并参与分红,实现增收脱贫。通过鼓励利用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长春市打通了多条增收渠道,为城乡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积极发展乡村农业与休闲旅游。前三季度,长春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人数973.13万人,旅游收入48.79亿元。全市现已挂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家(双阳区),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4家(莲花山开发区四家子乡、净月开发区玉潭镇、双阳区山河街道办事处、九台区土门岭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家(绿园区关东文化园、双阳区国信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安县辽金时代观光园、九台区隆达生态农业观光园)。各类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700余家,其中,吉林省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69家。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长春市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的重要增长极。
实施高标准农田和土地整治项目,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为了提高耕地质量,改良土壤结构,长春市对“田、水、路、林”进行了综合整治,通过完善项目区内灌溉、田间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增强耕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需求,带动农业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利保障。高标准农田项目每年实施5个,2017年度完成16661公顷(25万亩),2018年度预计完成14467公顷(21.7万亩)。补改结合土地整治项目2018年实施6个,合计5859公顷,可将耕地质量提升为国家利用等级。此外,长春市结合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场所和集体“三资”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了县乡两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今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55.8万公顷,达到耕地总面积的44.6%,比2017年增加6.1个百分点。
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和棚膜经济园区建设,实施稻田养蟹项目。长春市出台了《2018年长春市市级现代农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指南》,对蔬菜、花卉苗木、水果、马铃薯、食用菌、君子兰等规模化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棚膜经济园区给予资金补贴,全市新建和扩建的11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15个重点棚膜经济园区已粗具规模。稻田养蟹是一种立体养殖,既种水稻又养殖河蟹,可以使稻谷和河蟹双增收。长春市具备开展稻田成蟹养殖的稻田数十万亩,目前已推广稻田养蟹5.5万亩,创建6个蟹稻稻米品牌,约有1500余户农民在项目中受益。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兜牢城乡居民收入底线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长春市通过提升财政投入的普惠性,重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低收入群体帮扶和困难群体保障等问题,全面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
2018年,长春市失业保险金标准由1256元提高到了1513元。“两节”期间,长春市对城区特困供养人员、城乡低保分类施保家庭发放生活补助,共发放一次性节日补助2484.5万元,受益人群达8万户11万人。其中,为特困供养人员10189人发放509.45万元,为低保分类施保家庭39501户发放1975.05万元。困难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扶,切实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全面提高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待遇水平。长春市积极研究出台政策,进一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保服务:调整在职及退休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和市直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保待遇,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和中日联谊医院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将角膜移植术(人工角膜)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大病低自付”病种范围;职工医保参保患者异地就医支付比例提高到与在长春市就医支付比例相同的水平;对于符合条件的居民医保参保患者,新增长期异地居住就医相关医疗保险待遇;开展异地居住离休人员健康体检,在异地居住的离休人员享受与在长离休老干部相同的体检待遇,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同时,提高工伤职工待遇标准,全市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增长8.27%,伤残津贴提高5.7%,护理费提高7.4%,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提高8.3%。
暖流之“暖”,暖的是民心,流入的是千家万户。长春“暖流计划”将持续升温,激发全市城乡居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实现中国梦的干劲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