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高规格的机器人专业建设及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东莞举行。在这场全国各地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荟萃的会议上,东莞在智能制造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松山湖在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领域的探索更是获得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经过深入调研后指出,松山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创性地构建了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开始呈现出机器人产业人才的区域磁极效应。
人才辈出支撑机器人产业异军突起
《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提出,到2017年底,广东省要建成3到5个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基地、3个以上机器人产业技术(应用)研究院,培育50家以上机器人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服务骨干企业,其中明确,东莞要以松山湖为主要载体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
短短数年间,松山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先后获批“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科技部第三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为推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松山湖出台了《松山湖促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招引了天机工业、汇川技术等一批主力军企业;培育了李群自动化、东博自动化、思沃精密等一批生力军企业;孵化了优超精密、亿动、松灵、云鲸等一大批后备军企业。其中,松庆智能、天机工业、李群自动化跻身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之列。
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看来,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异军突起地发展,很大程度在于其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并紧紧抓住人才这一核心要素。
据不完全统计,松山湖机器人产业的从业人员目前已超过70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近5800人、博士160人、留学人员共有118人,引进与机器人相关的院士1名,并成功引进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为代表的“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创新团队”,由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国民领衔的“智能感知创新团队”等2支省国际科研创新团队,初步形成了良好人才结构、人才梯队,推动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构建贯穿发展全周期的人才培养体系
还有大概半年时间,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学院首届毕业生将走出校门。最近,粤港机器人学院副院长丁文霞教授对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明年毕业的60名应届生中,选择考研、创业、就业的比例约为5:3:2,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远远高于学院创立初期设想的5%,其中有3支创业团队计划到松山湖创业,并获得了学院创业启动资金支持。
作为松山湖探索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举措,粤港机器人学院以培养机器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目标,该学院由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从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大一的新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以“新工科”模式,在国内率先探索培养机器人人才的新方式。
该学院学生前两年在各自高校学习,后两年到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创业,以创业为手段,跨学科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各种技能,如机械设计、软件、电子工程、财务管理等。
对于这一开创性试验,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其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粤港机器人学院通过形成现代化体制机制,构建起机器人产业创业孵化模式、创业生态文化,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此举不仅推动了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好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还可以为东莞乃至广东引进和培育众多机器人产业创新人才。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