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8月市场主体总量突破百万后,今年10月,武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15万。其中,企业47.15万户,占比首次超过四成。
今年前三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比上年同期增长8.3%,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6和0.4个百分点。
11月14日,由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编制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世界城市名册2018》出炉。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城市评级机构之一,GaWC通过检验城市间金融、专业、创新知识流情况,确定一座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位置。我国有11个城市入选世界百强,武汉榜上有名。
每日新登记逾700户——
总量排名副省级城市前5
根据工商部门的统计,2018年前10月,武汉市登记市场主体总量115.96万户,同比增长10.41%,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前5。
前10月,武汉新登记市场主体15.67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登记733户,在2017年全年新登记18.48万户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企业占比逐步提高,自2017年一季度新登记企业数量首次多于个体工商户以来,连续7个季度新登记企业数量保持领先,市场主体总量中企业占比由2016年12月底的38.59%,上升至2018年10月底的40.66%,首次超过四成。由此带动市场主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据统计,武汉前10月市场主体注册资本4.66万亿元,同比增长33.71%,其中前三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7537.35亿元,同比增长66.05%,净增长9410.13亿元。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产生巨大溢出效应。“十二五”以来,武汉市企业对省内其他市州投资3978次,投资金额559.80亿元。武汉企业对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投资1483次,投资金额445.16亿元。
简流程提速度——
工商登记“零见面”
增速加快,背后因为有“法宝”。今年4月8日,留汉创业大学生于恩栋在武汉开发区领到《食品经营备案通知书》。这是武汉证照分离改革后下发的首张《食品经营备案通知书》。
于恩栋2011年大学毕业后,创立“煎饼王子”餐饮连锁品牌,在汉开店180家。于恩栋过去建一家店后,须向区行政审批部门提交申请资料,经现场查勘达标后颁发《食品经营许可证》,新店才能开业,这一过程须要20个工作日。“证照分离改革后,50平方米以下小餐饮由审批改为备案,企业只需提交申请表、填写承诺书后当天即可领证,节省19天。”
武汉工商部门先后取消了名称预先核准环节,将名称登记与设立登记合并办理,大幅压缩企业登记注册环节;推行企业容缺受理审批机制,在申请人具备基本审批条件、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条件下,对4类企业涉及的7项非关键性材料缺少或者存在瑕疵,在申请人作出补正承诺后,登记机关启动容缺审批机制,先行受理、先行审核。
积极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工商登记“零见面”。目前,在121项工商登记事项中,实现“网上办”的事项达113项,比例达到93.39%。
通过简流程提速度,今年6月底前,武汉企业开办时间由18.5天压缩到4.5天,较国务院要求的8.5天减少4天。同时,积极协调各银行,将开户时间控制在4天以内。
推进“个转企”——
优化市场主体结构
“今年,我们将个体工商户变更为个人独资企业,目前已有4家连锁店,还有2家正在洽谈。”冷饮店老板陈宇航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2014年,他和妻子创业、开办了第一家店铺,当时注册为个体工商户。
经过4年发展,冷饮店生意好了,他有了开连锁店的想法。今年6月,陈宇航在工商部门了解到,通过“个转企”绿色通道,一周内申请到了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
武汉工商部门积极推进“个转企”工作。各区工商基层所均建立“个转企”绿色通道,在农贸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等个体工商户集中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入户调查摸底,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对接相关部门共同解决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针对成功转型企业的个体工商户,落实帮扶联系点制度,组织街道、有关职能部门,帮扶解决发展难题,促进转型企业发展。
同时从源头管控,积极引导拟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自然人一次到位注册为公司,扩大市场主体中企业占比。据统计,截至10月底,武汉完成“个转企”2539户,目标完成率101.52%,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绩效目标。前10月武汉新登记企业8.04万户,同比增长12.89%,较个体工商户高15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市场主体快速增多——
展示经济发展全新态势
作为反映投资活力的“温度计”,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变化,生动地折射出武汉硬实力的逐步提升和软环境的日益改善,展示出经济发展的全新态势。“市场主体总量突破 115万,增速10.41%,达到两位数,非常难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这说明武汉实施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和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让大批校友和大学毕业生选择武汉、看好武汉。
企业主体占比首次超过四成,体现武汉经济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过去可能做小生意、干个体户的较多,现在大家对实体经济信心增强,企业注册也变多了。”叶青说,和个体户相比,企业的注册资本、经营规模和管理理念都大不相同,这说明武汉经济发展质量在提升。
叶青还注意到,过去武汉经济呈现“国强民弱”,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如今市场主体增多,企业注册提速,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和动力,这是值得期待的好现象。”叶青说。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好比阳光、空气和水,企业须臾也离不开。叶青认为,随着人才的增多和企业的聚集,武汉会逐步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吸引更多资源和财富的积累。
截至2018年10月底
武汉市登记市场主体总量达115.96万户,同比增长10.41%,注册资本4.66万亿元,同比增长33.71%。
其中企业47.15万户,同比增长14.73%,占比首次超过四成。在注册资本4.6万亿元,同比增长34.00%。
个体工商户68.35万户,同比增长7.65%,注册资本535.71亿元,同比增长16.61%。
今年1-10月新登记企业8.04万户,同比增长12.89%,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
7861.91亿元,同比增长65.24%。
——【记者手记】——
水大鱼大
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15万,展示武汉经济发展全新态势。
市场规模变大,好比汪洋大海,注册主体增多,各类企业像水中的鱼一样自由竞争。因此,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曾用“水大鱼大”来形容当下经济,可谓贴切。“水大鱼大”,意味着“放水养鱼”取得了成果。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改善,为企业主体的增多,打下了坚实基础。企业强,则经济强。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活跃的市场主体,更有赖于优质、有前景企业的增多。
唯有大水,才能养大鱼。当前,武汉经济正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何成功迈向高质量发展,犹如“大鱼”一般的优质企业增多必然是关键因素。也唯有“大鱼”,才能强有力抵抗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风险,让更多百姓获得良好就业,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助力大武汉全面复兴,快速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