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海主城区到大桥经济区,改革开放的传奇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续写。在珠海经济发展的第一线,“二次创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紧紧围绕建设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目标,珠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量级,增强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凝聚起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大动力。
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创新效能
自1988年在珠海落地第一家打印耗材厂以来,如今,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简称“天威耗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通用打印耗材企业之一,产品涵盖数码打印、激光硒鼓等九大类过万款产品,远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天威控股董事局主席贺良梅看来,天威耗材今天的成就,源于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目前,天威耗材申请超过2770件自主创新专利,参与了227项各类标准的编制,位居行业首位。如今,依托公司在耗材打印中积累的技术基础,天威耗材正着力向3D打印转型升级,走向行业领先。
与天威耗材自主创新之路殊途同归,在珠海高新区,依托高校源头创新的“活水”,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驶向全球无人船市场的“蓝海”。
在云洲智能的实验室内,摆放着多艘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无人船。“我们的产品最初就是在香港的大学校园诞生,几乎同一时间,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珠海成为我们的新起点。”公司董事长张云飞说。
因创新催生而来的高精尖产品和技术,在各领域不断填补空白,悄然成为珠海新经济的支点。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这里迸发。数据显示,目前,珠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6.03%、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6.37件,上述指标均居全省第二。
“无论是创新链条的投入端和产出端,还是研发人才、科技成果、公共平台等具体要素,珠海的创新均呈现出较高强度。”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说。
关键词2:实体经济
提高供给质量聚成发展合力
在格力电器总部,几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机械轰鸣,只剩少数几名工人穿梭在精密仪器之间,高度自动化成为生产线的最好诠释。“目前,我们已基本完成制造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格力电器也从一个家电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为一家多元化的全球型工业集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类似的场景,在丽珠制药生产车间也成为常态。“通过条形码,一台库卡机器人就能识别来自5条生产线上的药品。”丽珠集团总工程师王锐说,“在这个12亿元打造的智能工厂里,以往需要40多名工人的生产线,如今只需要7—8人。”
从过去依赖人工低成本优势,到提高供给要素生产率,在珠海经济一线,以丽珠为代表的企业,正在适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从“制造”迈向“智造”。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珠海正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做实做强临空经济、生物医药、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芯片设计等珠海特色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与此同时,来自政府决策的顶层设计,正与实体经济的一线探索形成良性互动。近期,珠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珠海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珠海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珠海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根据部署,珠海将在降低企业税收、用地成本、社会保险负担、用电用气成本、运输成本、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工业企业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支持力度等十个方面,帮助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