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日前在汉召开,要求按照《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视行业标准制定,坚持示范项目带动。会上公布了湖北省首批14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劲牌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上榜。
10月26日,长江商报记者走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之一的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探访智能制造带来的变化。
一条弯管生产线没一个工人
长江商报记者走进美的集团武汉工厂,地下ADV运输机器人在数据线轨道上均速的传递着货物、空调外机装配机器人钢铁臂膀不停地在来回移动、冲压段机器人自动上下料、钣金自动上下挂、自动喷粉……生产线上从内部工艺到外机组装,大到压缩机小到螺丝钉,从产品标签粘贴到成品包装入库,这些过去由人力完成的生产线现在几乎都实现了机器人标准化作业。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设备经理刘趁伟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表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数据化、信息化应用,必须依托互联网才能完成真正的智能化。“工厂已建立了实时平台,并与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互通集成,实现了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及优化管理。
在美的弯管制造生产线,刘趁伟介绍,过去一台一人,一条生产线40、50台机器旁边密密麻麻都是人,但如今实现智能生产后,该生产线一个人都没有。过去生产一根弯管需要10多秒,如今2秒一根。在冲压段生产车间,过去一台设备需要4个工人进行人工上下料,每天工作9.75个小时。但是现在进行智能化改造后,该生产线可以进行无人化“黑灯作业”(24小时不间断工作),全由机器人完成自动取件、钣金机器人自动上料、自动补粉、自动投料、自动冲压、自动贴灯镜等一系列流程。“过去人工投料还存在工人手指被压断的安全风险,但如今不仅安全系数没问题,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合格率更高。”刘趁伟介绍,一条普通生产线换型时间需要45分钟,一次组装合格率有97%,但是现在全智能生产后,换型时间只要3分钟,一次组合率高达99.9%。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美的空调在自动化生产改造已累计投入10亿元,机器人总数达到562台,平均自动化率为16.9%,高于行业7%的平均水平,节约工人数量2.2万,效率提升195%。
像美的武汉公司这样的企业,湖北还有一大批,劲酒的智能化工厂改造就让该公司从传统酿酒向智能制造转变。2006年底,劲牌同广州广富公司合作并共同研发的125毫升异型瓶12000瓶/时回转式自动灌装及自动顺序装箱生产线投入生产,引进山东同力自动贴标机装备,解决了生产能力不足市场窜货问题。至此,劲牌整条生产线除上瓶、码垛以及礼盒装产品装小盒工序外,其他工序均已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推动“湖北制造”向“湖北智造”转变
首批试点示范项目为《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重点支持的产业,包括家电、汽车、电子、化工、光通信、装备制造等。包含武汉美的智能工厂流程再造、光纤智能流程制造、汽车发动机缸盖数字化车间、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先进显示面板制造智能工厂等。
湖北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经信委将利用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和协调服务。今后,湖北每年都会评选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智能制造推进不到位的企业将被取消试点示范资格。2015年,该委组织推荐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今年,又成功推荐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卫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劲牌有限公司为全国第二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至此,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入选数量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
湖北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下一阶段将推进全省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是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打造一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湖北制造”向“湖北智造”转变。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副院长胡雪蛟教授认为,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手工制造、机械化,自动化、再向智能化阶段转变的进程,现在是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处于转型阶段,受到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仍存在不平衡问题。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这些都迫切促使制造业必须转型发展。同时,新技术的革新也加速了制造业智能化的进程。
智能制造核心是技术创新
生产的智能化带来用工减少不可避免。刘趁伟告诉记者,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每年产能在550万台套。智能化以前,旺季一线操作人员最多时1.1万人,而现在全厂仅有3500多名操作人员。在这背后,是日益增长的机器人数量。
刘趁伟告诉记者,智能化之前,生产线复合强度非常大,招工时还需要考虑员工情绪。智能化升级后,则更看重员工的个人能力和品质。在该公司外机车间智能生产线工序自动化覆盖率从4%提升至58%,操作人员从过去70多人减至30多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操作人员占到一半。“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虽然用工人数在减少,但是对生产线上的操作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工资待遇也有较大提升。”刘趁伟说,智能制造工厂并不是说不需要人,相反更需要懂机器人设备、懂信息化、懂生产线技术和懂生产组织工作等的复合型人才。
胡雪蛟认为,制造业升级带来的用人阵痛是无法避免的,但这是进步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他说,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都处于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的关键历史阶段。在90年代,制造业从机械化向自动化控制转变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大量削减人力成本的过程,但是我们仍平稳过渡,并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因此,在此次向智能化转变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仍有信心解决人才转型的问题。
胡雪蛟介绍,智能化与自动化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动化没有感知系统,发生异常不会自动反映。而智能化机器可以通过观察、重量、视觉、味觉等传感技术,可以对对象进行分析、运算并作出反应。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在于技术创新,一个是数字制造技术,一个是传感。数字化是指制造要有模型,包括产品设计、创新设计、数控技术及产品管理等数字化制造基础。目前,在企业中运用的最多的是传感技术,就是通过传感器帮助我们获得数据信息,从而实现互联网应用。要助推智能化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制造业正在面临新的挑战,智能个性化也必会成为新的产业模式,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才是智能化的发展之道。”胡雪蛟认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智能制造会迎来好的发展机遇。刘趁伟介绍。目前很多机器人在交互上并不能完全满足公司的要求,但是机器人会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