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两会”正在举行,“新经济”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是成都重点推动发展的产业,但坦白说,相比之下,生物医药的发展远落后于电子信息产业。”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主任、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副主委解慧琪说,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科研工作者,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希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解慧琪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生物医药有较高的门槛,比如周期长、风险大,临床试验有严格要求等,“它和农业、工业类的科技成果转化还不一样,对环境要求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
鼓励高校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解慧琪可以说是“憋着一口气”。
“我国生物医药的整体技术水平较国外落后,在一些高端或创新产品领域,外企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不足3%,80%以上依赖进口,是严重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迫切需要自主创新……”
虽然近年来,成都通过实施多项政策措施,在院地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效,但在解慧琪看来,依然还有进步空间和需要突破的难点。她希望进一步打造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
一方面,利用高校优质科研资源,鼓励高校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由企业投入,高校、政府给予配套资金或政策支持,联合实验室围绕市场急需能够产业化的项目尽快推进成果转化。
同时,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围绕产业功能区建设及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和转化功能型平台,提高成果转化孵化服务能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解慧琪特别提到“共享”。“因为有的科研设备利用率不高,如果要企业自己购买所有设备投入太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开放共享,设备用好了,经济效益也起来了。”
她建议,成都可逐步推行财政投入与扶持项目所建研发平台低成本共享与开放模式,整合多年来国家投入建立的分散于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资源,推行国有研发资源服务全民的非赢利目的的创新平台模式。
对于开放后设备的消耗性材料和维修,则可以给予一定补贴,“通过在成都率先实行以研发资源开放为条件的科研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应有效益,进而实现公共研发资源的真正共享。” 解慧琪说。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