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结合工 作实际我们发现,通过政策、利益来吸 引人才往往是有效的,但江苏更希望通 过优质的生态环境来集聚人才。从基层工作来讲,我们反对这种拼刺刀式的 人才竞争。各路英豪皆为利来,容易出 现这山看着那山高的羊群效应,一旦形 成恶性竞争的生态环境,很容易让人才 失去初心,甚至被资本和金钱绑架。
王明华: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其 一,为什么抢?老子说:“道大、天大、地 大、人亦大。”这说明人是很重要的。人才的重要性,才导致了抢的可能性。其二,人才是抢过来的吗?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梧桐树不栽好, 凤凰能来吗?其三,怎么抢?古语云: 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下”包含两个概念:一是谦虚低调,二是给人才创造很好的条件、提供服务。不能为了抢人 才,而忽视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不能光要增量,而忽视了存量。
江苏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堵点和痛点
主持人:江苏历来重视科教、重视人才,也推出了多项人才计划,但从现实来看,江苏人才工作“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你们认为江苏在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还面临哪些突出的堵点和痛点,如何进一步通过解放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
金世斌:我理解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虽然有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也有80多万,但是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多,特别是缺少世界 级的科技人才、知名企业和战略性新兴 产业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与国际 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另外, 苏南苏北不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发展也很不平衡。 二是省内的高校学科方向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契合度不高。国家双一流学科 建设名单中,江苏省有43个入选,其中 40%与我省的优势产业是无关的。全省高校院所每年只有 5%的原创成果可转化运用,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占比 仅占转化成果的30%左右,比例较低。 三是人才创新能力、创新效益还要 持续提升。最近几年,我省被 SCI、SSCI 收入的论文总数在全国基本排在前列, 但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的论文相对较少,导致科研成果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四是人才发展的环境有待优化。 要像管工程建设一样管研发创新,像管干部一样管人才。
朱云亮:从宏观层面谈几点看法: 一是战略定位有待提升。像上海提出建立全球科创中心,并一直为之努力,现在已初见成效。二是在互联网时代, 与一线城市相比,江苏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企业发展不够活跃,影响了年轻人才 的广泛集聚。三是江苏存在严重的区 域发展不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