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作用,5月9日,光明日报社、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和华南理工大学在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抢抓大机遇 焕发新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致欢迎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主持开幕式。一天的会期中,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的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主旨演讲环节分别由曾伟玉和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吴业春主持。
章熙春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为华南理工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带来了新机遇。服务大湾区建设,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工程建设。如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成前后历时14年,投入5大超级团队,完成合作项目20多个并培养起一批专业人才。二是发挥基础研究优势,突破一批制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三是打造粤港澳核心地区“五院一园”创新引擎,共吸引各方投资超过10亿元,孵化高技术企业160多家,提升大湾区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四是推动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深化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合作,探索湾区教育协同创新路径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已开展长短期各类学生交流项目60多项,交流互访学生人数超过1200人。五是为湾区建设献计献策。组织出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丛书》,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法治指数”等成果,今年年底还将与博鳌亚洲论坛合作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峰会”。六是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全力支撑大湾区发展。
当前,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华工四方协同,全力推进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围绕国家、大湾区和广东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全球排名前50位的学科和前100位的大学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和高水平的合作。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和科学研究体制机制,使广州国际校区逐渐成为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急需高端人才的全球顶级创新人才集聚平台,成为学校支持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与示范平台。学校将继续在政策、投入、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大湾区建设重大问题研究,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陆先高在开幕致辞环节发表题为《释放“智库+媒体”活力,助推大湾区建设》的演讲。他表示,媒体和智库是天然的朋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光明日报鲜明地发挥了“媒体”和“智库”两重功能:一方面,作为一家以思想性、文化性为特色的中央主流媒体,我们发挥光明全媒体矩阵的传播优势,以独具特色的新闻报道着力聚焦大湾区建设,持续推出了一批宽视野、高质量、多角度的深度报道、实地调研、新媒体产品,生动描画出新时代大湾区发展新图景;另一方面,作为率先提出“智库化办报、办新媒体”发展理念的思想文化大报,我们从2014年开始建设媒体型智库,依托丰厚的思想优势和学术资源,主动以智库成果和思想产品融入大湾区建设进程,为大湾区建设注入带有“光明印记”的思想力量。例如,《智库》版创刊五年来,刊发了一批关于大湾区建设的学术文章和咨政报告;今年2月,我们全新开设了以“网友提问、智库答卷”为主要形式的“光明视野•智库答问”专版,每周刊出3-5期。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之际,该版组织专家,连续推出三期智库访谈,第一时间为《规划纲要》提供重量级、权威性、规模化解读。此外,光明智库作为全国智库建设的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也为各类智库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建设咨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对大湾区智库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大湾区智库合作创造了新空间。我们愿与全国智库一道,紧抓机遇、携手合作,共同搭建大湾区智库研究、协同、发布和转化平台,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媒体+智库”的独特智慧。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