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浙江经济交出了“好于预期、好于全国、领跑东部”的“三好成绩单”。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传统制造业与新动能产业“双双走高”。其中,全省17个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一系列信息显示,持续推进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正日渐显现成效。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块状经济集聚发展,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色。然而,近年来,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更新的加快,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技术水平偏低、品牌实力较弱、行业话语权不高、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系统集成的创新公共服务。
2017年,浙江启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试图通过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营造高层次产业创新生态。按照部署,到2022年,全省将建成300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现传统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的全覆盖。
近两年时间里,浙江已创建、培育各类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8家,其中省级65家。眼下,综合体建设正从全面启动、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全面发力迈进。
这些承载浙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希望的综合体,如今建设运行得怎么样?为各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在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上还有哪些不足?近日,本报记者奔赴余杭、柯桥、诸暨、嵊州、椒江等地调研走访。
聚焦共性技术难题——
创新能力提升还需加速
提升创新资源的集聚度、补足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是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核心要义。
记者在杭州、绍兴、台州等地调研发现,各地在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过程中,通过整合、下沉、引进等方式,不断积聚创新资源,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家纺行业素有“好布出余杭”之说。这里生产的中高端装饰面料,年产值达260亿元,产销总量占全国30%以上。
近年来,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市场对面料提出了更多功能性要求:防菌、防霉、防水,甚至要释放负氧离子。然而,在余杭家纺行业中,设有研究院、能研发功能性面料的企业只有3家。
为满足中小微企业的研发需求,余杭家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专门设立“家纺新材料研发共享技术中心”,购置聚合中试装置、复合纺丝实验装置、固相增粘实验装置等设备,还引进了一名海归博士负责运营管理,目前正在推进负氧离子材料的应用。
“中心完全对外开放,中小企业既可以用这里的设备自己搞研发,也可以委托中心,进行合作研发。”余杭开发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粟敏说,依托研发共享技术中心,综合体还将引进院士工作站、研究所等机构,建设新材料产业化孵化基地,目前已引进孵化企业3家。
诸暨市大唐镇被称为“国际袜都”,这里每年生产的袜子总量,占全国70%以上,占全球三分之一左右。但近年来,在传统袜业转型过程中,设备上新难、用工成本高等问题,日益困扰着大量中小袜业企业。
能否在不淘汰原有袜机的前提下,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如今,在诸暨大唐袜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里,浙江纺织袜业研究院正在研制一套“智能化柔性袜品自动化生产线”,将原有的点状生产设备,用传输带、机械臂进行物理连接,并用智能化软件进行系统管理,“中小微企业使用这一设备后,预计可以减少三分之二用工量,产量却能成倍提升。”研究院院长金京说。
记者在调研走访中发现,近两年时间里,尽管各地都在加紧整合创新资源,但这些综合体在聚焦共性技术难题、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一核心作用的发挥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速。
在浙南某地,一家列入全省首批创建名单的综合体,直到去年底才正式揭牌运行;当地与省内名校共建研究院,作为破解共性技术难题的主要载体,但直到今年5月中旬,该研究院尚未开始研发创新和技术攻关。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