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广东公布高考成绩和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也成了考生最关注的事情。如何找准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加分,也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行业权威人士普遍认为,“与就业难结伴而行的是人才荒,很多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才供给链条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如何破局,如何做到精准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一直都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
近几年来,广东白云学院的毕业生出现了专业对口率高、学生就业满意度高、用人单位认可度高的“三高”现象。根据2018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总平均薪酬均高于当年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的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水平。白云学子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让白云学院每年都成为省内民办本科院校的报读热门。
46个本科专业紧贴大湾区产业实际
广东白云学院是广东省属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1989年,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占地面积1350亩。学校共设有16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专业。建立起以理工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有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3个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数据科学与技术是教育部百校工程建设专业。
其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被省社科联授予省级决策咨询基地,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授予民办教育研究基地。另外学校还拥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据介绍,2019年该校本科开设46个专业,计划招生6499人,比去年增加899人,其中面向广东省招生理科2518人、文科2557人、美术类统考460人、艺术类校考200人、体育类统考50人、广播电视编导统考120人;在湖南、海南、湖北、四川、江西、广西、福建、江苏、安徽、新疆、贵州、浙江等12个省份招生530人。
该校还设有国际学院,对全校国际项目规划和开发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国际学院有5个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会计学(中澳学分互认)、市场营销(中澳学分互认)、国际贸易(中澳学分互认)、金融学(中美学分互认)和工商管理(中美学分互认)专业。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白云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强大支撑。学校现有教工1100余人,其中100余人被遴选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获省级、校级教学名师称号,6人跻身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行列,先后有10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路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白云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始终秉承“市场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锚定产业,努力探索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在2017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比中,学校“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获一等奖。
学校通过“六共建”形式,即与企业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团队、共建平台,协同建构的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实现“厚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受益学生22175人次。
与此同时,还推出了“四导师”制度(即职业导师、思政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实现校企深度协同,形成了人才培养协同化、实践基地综合化、课程建设校企化、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化(即“四化”)的特色发展格局。
以其中的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化为例,该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均以企业实际需求为依托确定论文选题,答辩过程中学生们也会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符合企业需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截至2018年,学校累计举行“真题真做”论文答辩120场。
通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就业创业的高度融合,实现学生在校内三年学习和一年在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及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