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7-03

  6日29~30日,以“建设产业生态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与新工科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东莞松山湖举行。论坛上,来自全球各地的机器人产业精英、科创超级导师、学界权威及政府主管部门等,齐聚松湖论剑,纵论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机遇,多家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企业及高校还现场发布或展示新科技产品。

  机器人产业粤军加速崛起

  作为此次行业盛事的举办地,松山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以下简称“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在过去数年持续获得广泛关注与认可,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创新联动、以及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上所做的先行先试探索。

  截至目前,松山湖已聚集400余家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企业。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在致辞时表示,东莞特别是松山湖已有条件、也有这样的能力,培育和建设一个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广东省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产业产值600亿元,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3.2万台套,占全国22%。服务机器人产量超200万台套,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东莞等地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粤军加速崛起。

  建议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

  虽然机器人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核心技术尚待突破,应用领域有待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指出,从东莞松山湖来看,机器人产业从教育到创新,从产业孵化到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基础,比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创办的粤港机器人学院。从2013年的中国工业机器人成果对接与交流会到此次高峰论坛,对松山湖乃至全国的产教融合,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宋晓刚建议,东莞完全有条件来积极建设机器人产教融合示范区。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在致辞中表示,东莞将全力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平台载体、环境配套和政策服务,积极支持新工科教育的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效。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