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和顺义区人民政府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中关村顺义园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正式发布。与此同时,北京市经信局还正在制定《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这仅是北京聚焦前沿科技、构建高精尖产业的缩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通过做疏解功能的“减法”,剥掉“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值得关注的是,在以创新驱动转型中,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外,各区域在产业落地时也直面痛点,提速新旧产业迭代。
第三代半导体启航
满足相关条件,累计可获得中关村管委会不超过5000万元资金支持,而顺义区的支持资金额度不设上限。为促进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在中关村顺义园聚集发展,中关村和顺义区将在企业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据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介绍,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经济与高科技力量的重要象征,也是当前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但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需要高强度、持续资金投入,且经济见效慢,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能够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给予支持。出台《若干措施》的目的就是促进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半导体产业在中关村顺义园集聚发展。
据了解,《若干措施》的资金支持范围覆盖全产业链,重点支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工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布局发明专利、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孵化体系、产品示范应用、融资上市、组建成果转化基金、吸引人才、举办国际会议论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等13个方面的工作。例如,针对企业开展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和研发,对上一年度实际发生费用,按照不超过30%的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成果转化环节,对上一年度开展特定零部件采购、原材料和设备购置等实际支出,也按照不超过30%的比例,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此外,《若干措施》还围绕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半导体产业的突出需求,解决企业在研发、生产、公共设施配套、市场推广等环节的关键问题。比如,支持海外顶尖科技人员或国内院士研发团队在中关村顺义园建立研发机构和院士专家工作站,每年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为高科技人才安排配套公租房,提供住房补贴。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顺义区正在打造北京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坚持以应用为牵引、以芯片为核心,进行衬底、外延、芯片、器件、模块、封装、检测、装备及应用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全球领先的先进半导体产业创新中心。
机器人产业蓄势
8月25日,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落幕。在此次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北京亦庄”)管委会主任梁胜在报告中透露,2020年,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将成为经开区又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高地。
作为大会永久会址的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曾是全国最大的印刷机械生产基地——北人集团旗下一间老工业厂房。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2016年,经开区助其改造升级,成功转型为一个集会展交易、设计研发、试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园区——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该园占地面积16.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7万平方米,包括1.9万平方米的科研楼、 3.28万平方米的中试厂房和8.69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自2016年9月正式对外运营以来,已成功承接各类展览、会议活动60多场,包括每年的机器人大会和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等,同时,吸引安川首钢等一批知名机器人企业入驻。
来自经开区的数据显示,该区机器人企业从35家迅速增至180余家,产值逼近300亿元。
据介绍 ,眼下,经开区在推动产业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产业联盟+研究院+专利池+公共服务平台+基金+特色产业园”六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活跃区域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大批机器人企业入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