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中国的城市必然将产生梯度差异。”在纽约大学教授、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Paul Romer)看来,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会不断“生长”,反之则将不可避免地“萎缩”。
今年4月,随着《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大城市为落户“松绑”,人的流动更加自由。而为了在新一轮“用脚投票”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各大城市纷纷对“抢人”政策作出调整。
例如,武汉就在上个月,将“抢人”上升为“抢一家人”,推出人才落户及其直系亲属随迁政策;杭州更是在今年一路放宽落户门槛的情况下,于8月5日“真金白银”给留杭应届毕业生“送钱”,不仅提高了应届硕博士补贴金额,还将应届本科生纳入了补贴范围。
在这之中,两年前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制度的成都,到目前却仍然“按兵不动”。成都的底气从何而来?
人才辈出:两年涌入30万青年 30岁以下达8成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许多中国城市的“老大难”。此前,包括上海、江苏、四川在内,多地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为此,不少城市试图以鼓励生育、鼓励老年再就业等方式,来“缓一口气”。
相较而言,两年前的成都,则将目光瞄准了青年人才。当时,成都推出了“人才新政12条”,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制度,尝试以开放的姿态,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此后,成都又先后配套出台了“蓉城人才绿卡”“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人才安居工程”等制度,“我们开展‘蓉漂人才荟’系列招才引智活动,设立尊重人才的专属节日‘蓉漂人才日’,建设‘蓉漂青年人才驿站’,打造“蓉漂”系列文创产品,拓展‘蓉漂’品牌宣传渠道,大力营造‘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的氛围。”成都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成都还创新成立了“蓉漂人才发展学院”,以期面向未来,培养跨界人才。不仅如此,成都还把视线对准了海外,设立蓉港人才合作示范区,建立31个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举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落地转,尝试打通国际化人才的新入口。
如今两年过去,亮眼的“成绩单”显示,成都“缺人”的后顾之忧,的确因此减轻了不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新获悉,自“蓉漂计划”实施以来,成都累计落户人才已超过30万人,平均每天500多人落户成都,取得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人数量更是远超新政实施前13年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