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重现“飞瀑”,用了哪些科技“大招”?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1-15

  “泉城”济南以泉著称,72眼名泉名声在外,但“泉城”缺水,这不是一句玩笑。近年来,济南泉群停喷危机时时见诸报端,其潜台词是济南水资源供应问题——即使贵为“泉城”,济南的人均水资源却只有全国1/7,是名副其实的贫水城市;此外,地下水资源短缺也造成了泉群喷涌时断时续,停喷时间甚至长达926天。

  对济南市水利管理者来说,科技手段如何发力,保持泉水持续喷涌是他们必须要解答的命题。

  “盆地”里的泉城喷涌,“盆沿有水”是关键

  从高空看济南,其盆地地形一览无余。

  北宋散文家、政治家曾巩担任济南“知州”期间,为摸清泉水来路,曾进山调查,认为济南南部山区的水下渗潜流至市区而出露成泉。这抓住了重点,同时也透露保泉“要害”:只要济南周边山区有水,济南泉水喷涌才有源头。

  但矛盾在于,一方面济南紧挨黄河,有4条大型河流,124条中小型河流以及15座大中型水库,丰水年景保泉涌高枕无忧;但另一方面,“靠天供水”的现实无法确保年年丰水;同时,济南防洪排涝能力低、地下水超采、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天灾、人祸”因素重重叠加使得泉水“断喷”时不时出现。怎么办?

  正值立冬,科技日报记者跟随“中央媒体济南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采访团”来到趵突泉公园。此时公园的实时水位显示屏上,“28.89米”的数字让游客没有遗憾——趵突泉的喷涌红线是27.01米,从27.01米到28.89米,1.88米的落差既确保了泉水“卯足劲”喷涌,也印证了济南人保泉科技“组合拳”的正确性。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