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推进“部校共建”培养优秀新闻人才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9-19

  沈阳市委宣传部与沈阳城市学院签署了“共同建设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部校共建协议。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城市学院、辽沈主流媒体三方代表担任委员,学术委员会重点审定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系负责人人选、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建设、实验实训体系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将教育教学和舆论导向紧紧结合在一起,牢牢把握住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以全新模式培养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新闻人才

  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办学要求,沈阳城市学院提出“一颗红心,为党为国为民;一流人才,全媒全面全能”的人才培养理念,重点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3个关键问题,开创了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新模式,在新型智库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深化等方面集中发力,为党和人民培养信得过、用得上、肯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新闻宣传事业后备军,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

  中央领导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传播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学科,使学习新闻学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新闻人才。”沈阳城市学院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独立课程,强调“越是敏感的问题越要讲清楚”,注重把马克思主义“讲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实”。第二,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思政化,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去。

  学院教师政治素质有保证,党员教师占比70%以上;沈阳市委宣传部将300本《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版)》下发到全体教师和学生骨干手中,提升他们的理论高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现实贴近度;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化”,专业教师结合本课程,融入时事政策分析,党的各项新闻宣传政策、法律法规、网信办的管理规定,以及敏感事件、话题的解惑答疑;学院将“政治把关能力”列为十项专业能力之首;全体师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下载“学习强国”APP学习。

  “部校共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思政成果。中宣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将学院的《部校共建,沈阳城市学院推进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与探索》,作为唯一高校样本入选“2018年度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实践》获得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新闻网站)特别制作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短视频“拍吧,我是中国人”,加入舆论战主战场,获得好评。

  “部校共建”的生命在于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提出,为“培养什么人”提供了战略方向。

  沈阳城市学院总结出了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十项能力,包括政治把关能力、传播科研能力、融媒体采编能力、舆情研判与公关能力、影像创意与制作能力、移动技术应用能力等,提出了“责任、道义、良知、跨界、融合、自律”的职业精神要求,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4个专业集中培养融媒体产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沈阳市委宣传部的部署下,学院骨干教师与辽沈主流媒体负责人组建各个专业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确定行业核心领域的人才标准、岗位需求、发展前景、岗位核心能力,以及匹配课程。“部校共建”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副高级以上专业教师占比56%,传媒业界转型大学当老师的占专业教师的63%,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高达74%。

  学院学科建设坚持落实“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和架构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以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科技为基础动力,形成了新闻学专业的“新型主流媒体采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官”、传播学专业的“企业传媒和文化创意人才”、广告学专业的“融媒体产业经营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创建了《人物新闻与深度报道》《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影像创意与制作》《与舆情分析》《数据新闻》《财经新闻》《超媒体交互设计》《社群经济与社交电商》《与程序化购买》等一批新课程。学校还投入巨资,建设了省级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网络媒体实训室、微视频创作实训室、与舆情分析实训室、KOL实训室等7个实训室,覆盖新闻传播人才“创、采、写、摄、编、播、评、管”八大业务板块的实验教学体系,解决了“新文科”高等教育探索中的“手脑并用难”的大问题,毕业学生接地气、上手快、高素质、能力强,平均就业率95%以上。

  “部校共建”的动力在于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服务社会

  沈阳市委宣传部要求,要把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成为“沈阳市新闻事业发展的新型智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新闻传播科学研究基地、全市党政干部新闻素养培训基地。”

  学院以舆情监测与分析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挖掘“部校共建”新动能,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建设了“绿岛舆情研究所”智库平台。

  作为东北高校首家专业舆情研究机构,“绿岛舆情研究所”智库平台已经与全国数十家舆情专业机构及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聚合了来自全国自媒体的20余名代表作为研究所智库成员。他们参与到平台各级网络信息安全主管部门指挥的大型科研与实践工作中,影响力辐射全国。此外,平台还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人民网等24家权威舆情研究机构一道,成为“中国国际舆论研究合作联盟”成员单位。

  学院还承担了沈阳市委宣传部的新闻阅评和舆情报告工作,集中沈阳市宣传工作负责人、传媒专家、骨干教师组成“阅评组”,严把舆论导向,先后组织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沈阳马拉松”“沈阳解放70周年”“沈阳国际旗袍节”“沈阳新一轮供暖”等涉及经济、政治、民生、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新闻阅评,并对“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证照分离、多规合一”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沈阳成东北人才流入率最高城市等亮点舆情相继提出全国化传播建议。

  学院还利用学界优势,从全国各地请来专家学者,为沈阳市各级宣传干部开展多场培训,累计受训超过1000人次。内容包括政务新媒体规划与运营、政务舆情监测与分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等,课程新颖、实践性强,深受欢迎。

  “部校共建”推动沈阳城市学院与美国富乐敦大学、法国巴黎高等艺术学校,以及中国台湾世新大学等著名传媒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互派教师交流学习。学院还先后参加了中国外文局主办的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等,承办了中宣部“好记者讲好故事辽宁行”、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网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创意大赛”等活动。

  “部校共建”的未来在于激活存量创新机制

  课堂教育要注重效果,理论研究要注重结合实际,产业推进要注重实效,“部校共建”要注重一流人才的培养与共享,更要讲激活存量创新机制,孵化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和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全媒体项目。

  据了解,未来,“部校共建沈阳模式”将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新闻单位和高等院校优秀人才等双向交流,夯实“部校共建”互聘内涵建设,落实互聘交流计划,共建教学团队。

  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将新闻传播业界领军人物和资深采编人员请进校园,实现讲座讲习化、课程化、常态化;通过“双导师”“业师”等各种聘任方式落实交流、充实团队;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帮助教师在新闻传播工作单位挂职锻炼,互认绩效,提升新闻传播实战能力。

  李 刚 王 姣

  “部校共建”大事记

  ▶2001年,上海开创“部校共建”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先河

  ▶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

  ▶2018年11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下发,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