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展三线建设的西南铝、中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到重庆自贸试验区成立、中欧班列开行……一个个重庆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的故事,成为新中国70年这支雄浑交响曲中的动人音符。
西南铝助力“神舟”“嫦娥”飞天
上世纪60年代,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所需大规格、新品种、高质量铝及铝合金材料十分紧缺,筹建一座大型“三线”军工配套铝加工企业迫在眉睫,西南铝(前身为冶金部一一二厂)在重庆应运而生。西南铝,也正是“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
西南铝于1965年动工建设,工人们在“点煤油灯、住干打垒、走泥泞路、喝稻田水”的艰难条件下,充分发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在乱石遍地的山沟里,让一个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企业悄然崛起。
半个世纪以来,西南铝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成为保障国家重点领域关键铝材急需的中流砥柱。
如今,西南铝已形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交通运输、包装印刷、电子信息、建筑装饰用铝材等6大系列支柱产品。先后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东风”系列导弹、鲲鹏运20、C919国产大飞机、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高铁、航母、舰船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大量关键材料,荣获GX工程、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西南铝造”多次亮相大阅兵,其7050铝合金厚板解决了我国航空铝合金新材料重大技术难题,直径10米的铝合金整体环件刷新世界纪录。
涪陵页岩气田为2亿居民提供清洁能源
涪陵页岩气田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页岩气田。页岩气的开发堪称世界级难题,2012年,涪陵页岩气田的第一口页岩气井焦页1HF井出气,从此拉开了中国页岩气商用的序幕。
2017年3月21日,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供气突破100亿立方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气加速迈进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因为这一重要意义,这项成就在“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亮相。
从第一口页岩气探井,到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累计生产页岩气已超过260亿方,产销量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惠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六省两市7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和2亿多居民。
如今,涪陵页岩气田气井投产总数从399口上升到402口,突破400口大关,日产量达到1775.5万方,每天可为3500万户家庭提供用气。在2020年底,涪陵页岩气公司计划实现新增探明储量1000亿方,争取气田产量迈入70亿方级别。
自贸试验区成重庆高质量发展引擎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2017年3月15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意味着重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
两年多的改革创新,重庆自贸试验区吸引外资引领作用明显,呈现势不可挡之势。今年1—6月,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5945户,占全市比重9.4%,注册资本总额477.16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比重13.3%。其中,外资企业(含分支机构)81户,占全市比重21.1%,注册资本1.43亿美元,占全市比重6.6%。自贸试验区全域引进项目446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715.11亿元人民币。
整体来看,上半年新增注册企业中,商贸物流领域占比较多,企业数达2964户,占全域比重49.9%。其中,不乏一批重点项目,如果园港铁路专线及散货码头、中新(重庆)机场商业管理项目、苏宁重庆智慧产业园、新能源汽车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重点商贸物流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