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新兴产业,就开展什么样的培训;有什么样的支柱产业,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有什么样的企业难题,就建立什么样的平台。”
在温州,有这样一所高职院校,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服务地方产业为办学使命。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35个专业全部贴近温州优势特色产业而设——这里是“中国汽摩配之都”,学校设有汽摩零部件制造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这里是“中国鞋都”,学校设有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这里是“中国泵阀之乡”,学校设有阀门设计与制造专业……
温州市市长张耕这样为学校点赞:从这里,看到了温州智能制造产业的新“火种”。
今天,本报刊发以温职院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为样本的深度调查,希冀对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我省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聚力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和载体,其中一条是“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共同体。”打造创新共同体,离不开能够大批量培养能工巧匠的职业教育。当前,浙江经济正加速迈向中高端,浙江制造不仅要有高端的技术装备,更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能工巧匠,只有积极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人口红利”才能变成“人才红利”,工匠精神才能成为新时期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才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则新闻,最能说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地方经济发展的“融洽度”:
今年10月,温职院的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被纳入科技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成为全省仅有的两所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的高职院校之一;
今年7月,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首次发布“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榜单,评选标准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对地方、对行业企业发展的服务贡献,温职院入选其中;
今年4月,学校与温州市瓯海区合作共建温州设计学院,选址在省级特色小镇——时尚智造特色小镇,这是浙江省属高校直接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首创之举。
解密新闻背后的故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谢志远提到了一个专业词汇——“立地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以新技术应用为创业项目导向。
“立地式”正是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的特点。这幢位于温职院校内、总共6层的技术研创大楼,聚集着41个省市院级研发平台,已孵化企业14家,正在孵化企业41家。截至目前,它已为温州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技术研发580项,每年为企业增加产值超过2000万元。
“创业教育不是要让学生人人当老板,而是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让学生具备一种潜质,当机会来临时,就能‘创’起来。”院长谢志远说。
创之雏:鹅黄色的小雏鸟钻出蛋壳,万物生长,它仰望着蓝天
从外观上看,温州产业科技众创空间就是温职院校园里的一幢6层的技术研创大楼,但它所蕴藏的创新活力却难以估量。温州市市长张耕在视察后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里,我看到了温州智能制造的新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