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志愿城市。
当前,全市已有注册志愿服务组织3.2万余个,志愿者人数超过310余万人,在杭州常住人口中占比超过30%。
青年志愿服务的工作力量覆盖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各层级,社区也基本建立了志愿服务站,搭建了纵向到底的工作架构。与此同时,杭州还构建了一个由协会、民非、基金会组成,集“人才汇聚、资源交易、金融支撑、研究培训、示范引领和智慧管理”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高度社会化的志愿服务生态体系。
谈到这些发展成果,团杭州市委书记马利阳说:“杭州的志愿服务是在共青团领导下的社会化、社区化、专业化的道德实践,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动员优势。”他还特别说明了两次重要的活动。
2000年,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以下简称“西博会”)。此次会议直接推动当地成立了杭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并为2002年成立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2003年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2004年颁布实施第一个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志愿服务规范性法规——《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就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峰会不仅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志愿者数量也迅速增长。”马利阳说,峰会之前,杭州市注册志愿者大概60多万,峰会后增加了100多万人。
除了看得见的数量变化,还有一些无形的志愿服务“资产”也在形成。其中,“小青荷”品牌的树立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马利阳介绍,峰会期间总共有4021名“小青荷”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工作,工作基本涵盖整个峰会。“之前杭州承办国际性赛会活动比较少,志愿者历练的平台和机会不多,通过服务保障峰会,志愿者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志愿者群体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除了“小青荷”的品牌以外,峰会还为杭州与各省属高校之间的合作打通了渠道。在杭高校共有40余所,但市属高校仅9所,其他均为部属或省属高校,以往相较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杭州可调动的高校资源比较有限。
借助峰会契机,团市委先后成立高校志愿服务联盟、校地合作办公室等平台,打通双方沟通桥梁,实现了与部属、省属高校的有效沟通。同时创设了高校志愿服务文化节、大学生志愿者讲师团等品牌项目,累计培育高校志愿者培训师206名;实施“百场培训进高校”,累计培训高校志愿者5.9万余人。
峰会期间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共青团中央在杭州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赛会服务研究培训基地。
峰会后,团杭州市委也不断总结志愿服务工作经验。2017年6月,中国青年志愿者赛会服务交流研讨会在杭召开,全国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杭州逐步成为全国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专业力量枢纽和影响力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