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全国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浙江省宁波市采访了解到,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制造业“优等生”,宁波制造面对“不进则退”的“爬坡焦虑”,主动跳出“舒适区”,弥补凸显的短板,抢占先进制造战略高地,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给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带来不少启示。
2018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拥有绿色石化、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是全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三大服装基地、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和七大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一些企业看似体量不大,但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
目前,宁波被国家认定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产品)累计达28家,数量居全国首位。聚焦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领域,57.1%的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92.9%的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然而,不少宁波干部具有很强“危机意识”。
石化产业一直是宁波的支柱产业,对于传统石化基地来说,如今出于环保安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顾虑,均面临转型的压力。除了石化,诸如钢铁、能源、建筑、港航、造船等宁波的支柱产业,如今或受宏观政策和经济周期影响较大,或面临产能过剩竞争激烈。
“过去10余年中,一些城市抓住互联网经济的风口,在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快速实现产业更新和转型升级,宁波还要进一步把握产业变革的机遇。”一些干部认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稍有懈怠就会被赶超。
宁波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建华认为,在传统动能日渐枯竭、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攀升、核心竞争力愈发重要的当下,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底色的宁波制造业,要补齐缺人才、缺“航母”、缺“网红”三大短板。
对于宁波而言,高层次制造业人才难引难留是一大短板。一方面,宁波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相比较于同类城市处于相对劣势,每年毕业的大中专生数量先天就不如南京、武汉、西安、杭州等城市,在一些制造业所急需的自动化、信息化、工业设计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优质人才的来源较为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创业创新元素日益向一线或高能级城市集聚的趋势,宁波留才用才的成本也高过同类城市,往往需要花高过一大截的薪资才能吸引所需人才,甚至开大价钱都引进不了。有企业表示,尽管在宁波创造了住房等系列良好配套条件,还是难以吸引科创人才,只能在深圳、杭州、上海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宁波还缺少“航母级”大企业带动引领。受访的干部认为,宁波有大企业,但仅是对本行业、本领域而言,从总量上来说,尚未有产值过千亿的制造业企业,最大的金田、奥克斯、舜宇、均胜等距离千亿还有不少差距。《财富》世界500强中一直未出现宁波本土企业。
宁波市政研室经济处处长李昭说,在日趋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制造业需要航母级企业作为“舰队核心”为众多“中小舰船”护航,才能乘风破浪、逆水行舟。缺乏航母级企业作为产业支柱,就难以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带动起更多的产业分支和更长的产业链条。
此外,宁波缺乏制造业品牌“流量担当”。当下制造业品牌的“网红化”趋势逐渐显现,然而,宁波制造业中更多是面向企业端的装备、新材料等基础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面向消费端的企业则是像雅戈尔、方太这样的“老面孔”,缺乏一些极具话题性的品牌。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说,这和宁波本土企业历来低调务实有关,但也说明在网络时代,部分企业的营销思维和渠道能力还要进一步跟上日新月异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