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进入第二天,多场分论坛聚焦如何通过金融助力“一带一路”发展。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从倡议到共识,再到实践与现实,“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新变化?而正在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广州,又将如何从全球化城市角度发挥作用?嘉宾们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据商务部今年4月份消息,2013年至2018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年均增长5.2%。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
今年1-10月,19家业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完成了首次公开发行和再融资,市场共计募集资金2317亿元。
自2018年3月启动“一带一路”债券试点以来,22家企业完成“一带一路”债券发行,共计募集资金316.5亿元。
2018年,广州出台了《广州市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
2013年至2018年上半年,广州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为1806.7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过两成。
如今在广州举行的文化产业交易会展现出广州在开拓文化金融领域的创新实力。
此外,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所拥有的机场群是欧洲前往大洋洲最便利的交通枢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怎么说?
促增长作用正逐步显现
“‘一带一路’最早提出时,我当时正是巴基斯坦总理,这也让巴基斯坦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机。”会上,IFF联合主席、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高度评价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他分析,“一带一路”的工作之一就是提升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的基础设施不仅能推动经济增长,也能降低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