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奶奶的阿姐从苏州嫁去上海。半个多世纪过去,阿姐在上海落地生根,抚育了三代人,她讲一口上海话,成了地道的上海人。从记事起,我对上海的全部印象,都来自这位“上海好婆”,她打得一手好扑克,做得一手好小菜,最拿手的是香煎带鱼,带鱼是她从上海带来的,回回香味在弄堂里飘老远。
因着这层亲缘关系和童年记忆,我对上海一直有种亲近感,可同时又觉得,那是个无比遥远的地方,舟车劳顿方可抵达。父亲说,上世纪70年代,他跟着大人去上海探亲,坐运货轮船,一路摇摇晃晃,忘记了时间。六岁那年,我第一次去上海,坐火车,东南西北分不清,只觉旅途漫长,上海真是远得不能再远了。
童年的人影憧憧早已淡忘。长大后,才突然发现,上海竟如此之近,近到我从来没认真了解过它,以至于后来去北方上大学,被人问起苏州和上海的关系,竟一时语塞,脑海里想起的,只有奶奶和她的上海阿姐。
记忆里,阿姐脑袋灵光,做事干练,待人接物落落大方,邻居爱和她聊天,请她讲上海的见闻故事。相较起来,奶奶是典型的“苏州小娘鱼”,内秀又腼腆,不少事会征求阿姐的建议。直到我来上海工作,才发现这其中的妙处。上海和苏州,可不就是一对姐妹?一个外向些,一个内敛些,又都是江南姑娘,骨子里都透着温婉,再怎么急,也不会丢了身份和妆容。
苏州和上海是像的,地缘相近,文化相亲。作为一个苏州人,和上海朋友沟通完全无碍,沪语和苏白,交锋中自有其默契。两地日常,家长里短,都是那么鲜活琐碎。共同的时令话题包括但不限于大闸蟹和水蜜桃,一斤一两都不放过,彼此能懂。历史上看,两地同样重商重文,对契约和市场抱有尊重。
在我看来,两座城市的底色都是“有情”。苏州浸润了两千余年的古吴水,基因里带着古典的优雅,从时光里缓缓流出,不造作,不刻意,浑然天成。古城区的粉墙黛瓦,一派温婉模样,人与人之间吴侬软语,连吵架都带着缱绻之意,“日脚”就这样在小桥流水之间慢了下来。
受舶来之风吹拂,虽同为吴语区,上海的情或许更为小资一些。之前读金宇澄的《繁花》,儿时的阿宝带蓓蒂爬屋顶的那个下午,东南风劲吹,瓦片温热,听黄浦江船鸣。王安忆的《桃之夭夭》里,“小阳春”时节的上海,何民伟和郁晓秋坐在梧桐影下,谈着茫然无所的前途,心情却跃然。工作后,得以真实地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我甚至故意放慢脚步,去感受梧桐叶子下的光影明灭,小马路把人拉近,逛起来亲切不累,到了秋天,落叶不扫,脚踩过去一阵沙沙响,是这座城市专属的浪漫。
虽然只是一些抽象的情绪和浮光掠影式的感受,却能拼凑出一个模糊的城市影子,那是一种独属于上海的不疾不徐的节奏,从个体到城市,无不如此,仔细想想,背后流露出一股不自觉的生活智慧。在我看来,上海的情调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具备一种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感,世俗和高雅是一体两面,上海人用各种方式,把生活尽量过得精致和体面。
当然,上海不只有浪漫的情调。来了以后才发现,这座城市是如此多面,待的时间越久,越能看到一个“有荤有素”的上海。好几次和朋友一路逛到外滩,转过路口,灯光璀璨的高楼大厦突然像卷轴一样在眼前摊开,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中心,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仿佛世界的坐标,无论做过多少次心理准备都会为之一震。再走过外白渡桥,沿着苏州河往里走,历史建筑一栋接着一栋,每一栋都是一段城市记忆,或沧桑,或屈辱,或沉沦,或奋勇。
这些年,上海“魔都”的称号越来越响亮,这座城市是如此多变,充满着活力和各种可能性。海派文化是一层精致而牢固的底子,在此之上,上海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和包容,你能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人,有趣的演出和有趣的事业,上海正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在上海工作的苏州人,能明显感觉到,近年来两座城市的距离正在不断靠近,最直观的当然是交通的便利,工作后,我开始用高铁丈量苏沪之间的距离:30多块钱一张票,26分钟抵达,周末回家一趟,真是方便,甚至周一早晨赶回上海也来得及。一度和朋友开玩笑,比起从上海到苏州,从苏州火车站到家的时间或许更长一些。
距离的拉近带来人员往来的密切和频繁,大批每日往返两地的上班族成了一道特色风景线,有住在苏州的,干脆将私家车停在火车站周边,再换乘高铁前往上海,时间得以进一步缩短。有从苏州来上海出差的朋友说,“半小时就到了,根本不觉得是在出差!”
曾经,人们会说,上海适合奋斗,苏州适合生活。似乎比起苏州,上海的上班族们,脚步更匆忙一些,而历来以“宜居性”自豪的苏州,节奏的确慢了几拍。但是,近几年,随着两地之间交融愈深,这一说法恐怕已经有点过时,和身边的朋友聊起未来规划,有人正计划从苏州的分部调往上海的总部,因为“觉得上海平台更大,机会更多”。也有人认为苏州未来不可限量,看好“新一线”城市的市场与潜力,正打算从上海回苏,把握新机会,开辟新事业。或许,面对两座城市的选择,这已经不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单选题。
活色生香的《繁花》里,作者特意采用了一种带苏州口音的上海话,更显雅致,遂成当代小说之经典。上海和苏州本就有血缘关系,在保持着特色的同时,走出了各自的人生轨迹,却又在深度融合中增加着彼此的共识,开辟着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