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强调,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为了助力广东特别是深圳市更好落实这一国家战略,南方日报南方经济智库采访数位知名专家,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汇众智、聚众力,提供可资借鉴的先行先试“金点子”。
专家认为,先行示范区是特区2.0版或升级版,是中央在新时期赋予广东及深圳的又一重大使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仍需要不断探索,深圳应继续发挥带头引领、先行先试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提供经验。
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激发“双区驱动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先后落地珠三角区域,关键在于这一区域发展成就突出,市场活力大,高新科技获得快速发展,在全国有排头雁的实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
樊纲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都需要解决科技发展、市场化制度和城市化发展等共性问题,这是“双区驱动”的重要背景。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等大城市群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单个城市到多个城市组成城市群协同发展,成为近年来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特征,这也同样体现在今年发布的两份重要文件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用单独章节阐述“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
“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都市圈和城市群将通过更有效地聚集和配置资源,提升全国经济效率。”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深圳作为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经济特区,成功闯过很多发展关口,如今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高地,发展能量不断向周边区域辐射。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应发挥好带头、引领、先行先试的作用。
这一观点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不谋而合。刘元春认为,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的关系可以视为点面结合,两者只有相互联动、相互配合,才能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
在不久前举办的“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期间,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成为会议期间的“高频词汇”。9月5日,深广两地签署《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广深将在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深化合作。干货满满的协议签署本身,也正是“双区”利好叠加的生动体现。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个龙头工程,要通过创新发展,使深圳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样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区域发展中的重头戏。”刘元春说,应从全国发展的大局理解和推进“双区驱动”,深圳应有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和更高水准的发展规划。
在具体做法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认为,发达国家对优质资本和优质技术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深圳应建设成为世界级大平台,汇聚来自全球的优质资源,同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财富增值。
如今,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已经成为深圳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不久前在深圳闭幕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3315家展商参展,展示的高新技术项目达10216项,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5G商用、8K超高清、区块链技术等多领域。
刘世锦表示,在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广东与深圳的表现都很突出,特别是创新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已经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