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先导力量,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城市经济地理的重构,更映射出城市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克服“大城市病”,避免区域发展同质化竞争的治本之策。产业功能区建设是成都在经济组织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对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而这,正是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产业功能区发展沿革
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产业园区从东郊工业区起步,发展到遍布市域的116个工业园区,再到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低成本、低门槛、高补贴集聚产业的工业集中区1.0版本,到以优惠政策引导和产业补贴吸引技术密集型企业集聚的高新区2.0版本,再到以提高功能复合率和宜业宜居度为导向的3.0版本——产业功能区。
2017年7月,成都开启新一轮革命,在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将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通过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功能区,实现小尺度空间的区域性产城融合,将降低长距离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占用,从而增强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
2018年1月举行的产业功能区建设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着眼于高点定位系统谋划,提出“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的总体思路。5月的第二次会议则明确战略目标精准施策,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营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和政策生态。8月的第三次会议上,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现路径。
2019年2月第四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是精准产业定位、提升产业显示度的“迫切需要”,要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9月18日第五次会议进一步提出四个“鲜明”——鲜明“治本、转型、提质”导向,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鲜明“建链、强链、补链”导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鲜明“集聚、集成、集约”导向,创新构建城市核心竞争优势;鲜明“专业、精准、效率”导向,持续推进管理营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
两年间,随着会议渐次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从认识论到方法论,思路愈加清晰;从战略谋划到战术推进,局面已然打开;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创新,内涵日益丰富,产业功能区建设被称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