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深圳居首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0-03-06

  数字经济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协调发展如何借力?

  3月5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阿里研究院共同发布《2020粤港澳数字大湾区融合创新发展报告》,基于自身数据库以及官方数据,全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等11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开创性的进行定量分析。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跨境协调协同发展,正处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与自下而上的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关键阶段。

  报告通过企业视野的大量案例,分析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加速流动的趋势。同时,指数化定量分析珠三角九市数字经济发展状况。

  报告指出,珠三角九市数字经济指数呈现出明显的“两核多梯次”分布体系。深圳在 9 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排名中居首,与广州共同组成第一梯队,两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总得分均超过了 80 分,得分超过50分的城市由东莞、佛山和珠海三地组成。凭借在数字政务、数字民生领域的优异表现,珠海成功“挤入”珠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报告建议,应当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商业基础设施,助力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打造9+2融合发展的数字产业集群,塑造数字驱动雁阵模式;打造世界级的金融科技平台,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智慧湾区建设,推动产业、城市、交通、物流的智能化;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云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创新。三地各有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达7115.98万人,当前经济总量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差距较大,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瓶颈制约,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人口红利逐步减退。因此,在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加速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必须借助数字化的创新手段,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与变革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与治理理念,推动融合与创新。粤港澳三地需要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开放发展、创新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各自在全国发展格局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功能和地位。

  其中,香港在金融、航运、航空、贸易、国际营销等方面拥有优势突出的国际地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开放、区域互联互通等领域的措施进一步落实,香港的这一地位还将更加巩固。同时,香港也有条件,在数字经济时代,打造辐射东亚乃至全球的数据、资讯枢纽中心,为大湾区的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层面的支持。

  澳门将围绕加强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合作平台建设的定位,在电商、金融、会展、物流、旅游等领域,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区域性电商服务平台、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会展中心等,发挥对内紧密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联系葡语、拉丁语系国家的作用。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