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幸福,堵车了!”3月上班第一天,不少网友为“那个熟悉的早晚高峰又回来了”而感到惊喜。
还有电力攀升、产能提升……随着各地复工复产节奏的加快,经济开始逐渐“回血”。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力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
时间已是刻不容缓,一季度只剩这最后一个月。究竟哪些城市在与疫情赛跑的过程中,抢得先机率先复苏?疫情导致的危与机,会不会引发中国城市竞争格局重新洗牌?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了38个样本城市,从返城进度、交通强度、职场竞争度、人流热度等四个维度,试图刻画出一幅疫情下的经济复苏地图。
这38个样本城市,包括35个大中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及3个制造业重镇苏州、东莞、佛山。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这38个城市占到全国常住人口的四成以上,GDP的五成左右,表明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
总体来看,一半城市已恢复至往年五成水平,其中广东、浙江等华南、华东城市复苏最强劲,华北地区复苏相对较慢,无一城市超过平均水平。但从2月17日以来,人口回流进度明显加快,预计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城市活力将逐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