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读懂中国经济保卫战中的制度力量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0-03-12

  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全面看冲击,要认识到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不会改变;辩证看冲击,要认识到化危为机可以催生新业态,有利于动能转换;长远看冲击,要认识到影响只是暂时的、局部的,不会演变成趋势性变化。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涵盖了经济总量、市场容量、产业体系、人力资本等多个方面,这些优势叠加发挥,让中国经济更具韧性和活力。14亿多的人口总量,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巨大的国内市场是我们抵御冲击的雄厚底气。“战疫”期间“宅经济”“云生活”等新业态、新模式被激发,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事实说明,只要我们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强化“六稳”举措,就一定能守住经济运行合理区间,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战疫”打响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1个多月时间扭转疫情发展趋势,在于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在于政府政策果断有力,更在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强大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在后疫情阶段,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同样是复工复产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其一,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复工复产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急群众之所急、急企业之所急的政策举措,就是企业开展经营、经济恢复正轨的坚实保障。其二,创新是我国重要发展理念和制度特色。从保障企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护物资,到精简不必要的复工复产审批流程,再到组织包车、包专列接回外地员工,这些有的放矢的创新举措,兼顾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让一系列潜在的梗阻消于无形。其三,实事求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分区分级、分类施策,靶向越明晰、治理越精细,调控就越能有的放矢,尽快收到成效。

  危与机相互转化的条件,不是别的什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在应急调节的处置过程中,靠改革的方法补短板、强弱项,把探索出的经验上升到体制机制层面,在中长期结构性改革中坚持下去。有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把疫情冲击控制在短期,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顺利实现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