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0-03-24

  2020年春节期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下,远程办公、远程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游戏、无人配送等过去概念性的技术应用和服务模式,却在重大疫情的倒逼下,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崛起。因此,在当前举全市之力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科学理性看待疫情对广州经济社会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学会“危”中见“机”、转“危”为“机”,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把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转化为推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

  认真评估此次疫情对广州高新技术发展的倒逼效应

  从广州现有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看,广州显然已完全具备了抓住与放大此次疫情倒逼科技和经济发展效应的主要条件。自201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以来,广州就抓紧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健康医疗、移动互联网+、网络游戏等产业领域谋划布局。

  《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加速发展精准医疗、高端智能机器人、云计算与大数据等5大前沿产业;2017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计划,提出了到2022年将IAB产业规模提升到万亿水平的宏大计划。

  随着智能化、场景化、体验式零售和内容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飞速发展,广州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也在快速升级,2019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已占到服务业比重的68%;广州还围绕“人工智能+”的技术布局,加快发展智慧医疗、智能汽车、智慧海洋、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使得广州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影响力已位居我国大城市前列。

  由此可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最有可能推动发展的产业领域,与广州近年来正在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吻合。因此,如果广州能够抓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出来的市场机遇,顺势而为化危机为转机,广州在IAB产业、健康医疗产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网络游戏产业方面将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增长,迈上发展新平台,真正实现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化疫情之危为创新之机,推进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尽量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广州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要科学利用疫情倒逼效应,及时抓住疫情催生出来的新技术应用、新消费需求、新市场空间和新经济业态,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应早预判、早谋划、早应对、早施策,抢占先机加快推进相关产业科技化、生产智能化、消费在线化的发展进程。

  第一,将疫情防控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这一特殊时期的倒逼催化作用加快促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势崛起与突破发展。要及时调整和重点强化广州在人工智能、互联网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政策,在政策扶持、人才供给、产业链、创新平台、创新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顺势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

  第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暖企纾困政策,积极帮助中小微科技企业解决因疫情防控造成的物流受阻、用工受限、外贸承压、资金紧张等经营活动中的困难。要在目前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及时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专项调研,在资金扶持、财政贴息、税费减免或延迟缴交、提供优惠贷款或续贷、专业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暖企纾困政策,最大限度破解企业融资、物流、用工等生产障碍,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负担,确保企业资金流不中断,帮助中小微科技企业顺利度过这个非常时期。

  第三,加快培育出一批领跑于科技前沿、新经济前沿的头部企业,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进行产业链布局,加快在这些有望快速突破的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的创新集聚效应、产业辐射效应和地域品牌效应。广州要想在此次突发疫情倒逼出来的新市场、新业态中占据一席之地,仅仅靠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市场培育或项目引进加快打造出一批科技和经济实力强大的头部企业。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