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广深沿江高速一路向南,几栋醒目的摩天大楼在深圳宝安大道旁拔地而起,与周边低矮的旧工业楼形成鲜明对比。这是深圳推进“工业上楼”的最新案例——大族激光智造中心大楼。
初看上去,这些楼宇与城市中心的写字楼没什么两样,但置身其间,楼下楼上乃至楼顶的差别便一目了然。
在智造中心的4栋楼宇里,1层至5层为生产车间,6层、7层用于研发和办公。登上楼顶天台,跑道、球场、健身器材、绿化带等一应俱全,宛如一座小型公园被“抬升”至空中。
大族激光总工程师吕启涛说:“现在,研发基地和生产车间的距离只有30秒路程。而以前,从南山科技园研发基地到宝安生产制造基地,车程在1小时以上。”
这便是“工业上楼”的优势所在。
2022年,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工业经济体量与产业空间需求成为一对矛盾。在有着近250万家企业的深圳,不少企业面临这样的情况:研发基地设在城市中心的写字楼,生产车间地处偏远的工业园。
这一窘境正在被打破。
从2023年开始,深圳加速推动企业“工业上楼”,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定制化的厂房空间,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全力推进“20+8”产业集群落地。
在深圳,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上楼”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
铝模拼装、架体搭设、钢筋绑扎……在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城市更新项目工地,几十台大型施工机械正紧张作业,机器的轰鸣声在园区内回响,中建二局二公司90名工程师带领400余名工人正紧锣密鼓推进项目施工作业。
该项目计划将总高3层至6层不等的传统厂房改造成16层,实现单栋厂房高度近90米,完成建筑面积由27万平方米到70.6万平方米的扩展,将集聚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高端制造业企业,提高土地使用率。
与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城市更新项目相隔不远处,是深圳首个“联合上楼”项目——科技联合大厦。这是14家科创企业联合建设总部大楼的首创之作,建成后将成为深圳南山区留仙洞总部基地新地标。
“从一片砂场到百丈高楼,科技联合大厦毗邻深圳湾,辐射香港,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办公用房的新选择。预计大厦全面建成后,可形成高达上千亿元的总部经济产能。”中建二局二公司科技联合大厦项目总工程师沈朗说。
类似的“工业上楼”项目还有不少。在龙华区,清湖文化产业园二期项目打造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创意产业新集群;在宝安区,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建成后将提供优质产业空间36万平方米;在坪山区,百米装配式“摩天工厂”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项目竣工。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72个“工业上楼”项目,用地面积854.8万平方米,厂房面积2306.5万平方米。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工业上楼’既能提升工业用地的投资开发强度,使有限的产业空间得以优化利用,也能把产业相关企业集中在某一个区域内,有效引导产业发展布局,实现高新产业聚集。”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余锡权说,“工业上楼”承担着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和土地节约利用的重要使命,有望让深圳的城市产业空间从“存量”变“增量”,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