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不鼓励东部地区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支持东部地区高校向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输出人才,帮助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输血”“造血”。
这是教育部在2017年通过不同层次再一次发出了“不鼓励”的声音。早在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同月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早已有之,但如近几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高校人才“一江春水向东流”般蜂拥流失的现象,却是具有“突击”式、“暴发”式等异常流动特点,不能不引起重视。
高校人才只是个笼统的概念。什么是人才?结果导向的分类法就是谁的本事大谁就是大人才、真人才;而标签导向的分类则是谁拥有的学位高、头衔显赫,谁就是大人才、高端人才。由于两种分类法有时并不排斥,又存在着“学位高肯定学问高”的简单逻辑假定,高校人才显然被严重标签化了。
严重标签化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个人才源的奇特现象:落后地区出人才。因为大部分时候标签或头衔是区域均等分配的,某些落后地区的区级“某某学者”、区级“杰出青年学者”,有较大的机会晋升为省级“某某学者”、省级“杰青”等;而同样是这一批人,在晋级国家级“某某学者”、全国“杰青”时,又会获得优先配额。
同样,在评定职称方面,基本上“评定标准地方适用,评定结果全国通用”。结果就是落后地区的高校职称评定标准偏低,易出教授;而东部地区的高校职称评定标准过高,难出教授。但吊诡的是,东部一流高校明知道一些中西部高校具有显赫标签的人才,其实际水平可能并不如本校内的普通教师,但还是热衷于引进这些中西部“标签导向的高端人才”。
所以,问题的实质就是在“双一流”建设大潮中,高校究竟要吹响“标签人才”的集结号,还是培育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土壤。若是前者,中西部投入财力敌过东部,标签人才倒流可期。若是后者,就会有真正的人才自主流动,真人才会在更好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而假人才则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依此来看,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高校要想在这一波人才争夺战中“反败为胜”,不妨多在人才培育导向上下功夫,营造促使真人才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少点“标签人才”的花花绿绿的浮躁,这样就会留住真人才。只要真人才还在,高校的命脉就不会断。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