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孔子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思想激进的人是不顾一切地坚持向前,气度狭窄的人考虑问题主观而不体恤人意。所以,孔子主张“过犹不及”,“狂”即“过”,“狷”即“不及”,两种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脱离标准的“两极”,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两端。同时孔子主张把“中”与“时”结合起来。《礼记·中庸》中提到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说君子之所以能够坚持中庸,关键在于君子能够“时中”。中庸并不是一物均分为二的这种观点,不是两端的中间,而是要达到适合于事物实际情况的中正,把握事物的中度。中庸思想的理想目标是中和状态。另外,孔子中庸思想的权变思想在《论语·里仁》中可以得到再次验证,即“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没有规定要怎么做与不怎么做,怎样合理,就怎样做。中庸思想的规范原则为中正,具体要做到中礼、中道。孔子认为,谦恭、直率、勇敢、谨慎,本来是一个人的美好品质,但是如果发挥不恰当,或者不约之以礼,就会走向反面。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理论不仅肯定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数量的界限,这便是“度”的客观存在,而且提出了“适度”的原则和方法,这种方法和原则要求人们在复杂的序列中,在两极之间的过渡带寻求一个适当的标准。由此可见,“中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真正把握“中庸”思想的人,对问题的处理和理解从不只拘一格,无固定的方法,顺其自然,力求达到“恰如其分”的境界。中庸真正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处世方法,更是一种注重自然规律,因而,在企业管理中,选择中庸之道,有助于纠正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偏颇问题,有益于建立组织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达到企业的多方面宏观平衡,有助于企业在管理上避免极端,实现双赢。